10月25日,兵团三师四十九团海安镇十五连种植户张子文的甘草田里,来自石河子大学甘草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团队正俯身查看甘草长势。他们结合当前生长关键期,用通俗易懂的“田间语言”,向种植户讲解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要点。
“以前种甘草全靠经验摸索,科技小院团队来了后,科学的管理方式和种植模式让地里的甘草长势一年比一年好。”张子文望着长势喜人的甘草,满脸欣喜。
作为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第三师农科所联合打造的服务平台,甘草科技小院已入驻3年,形成了“首席专家+研究生团队”的技术服务模式。团队围绕甘草产业全链条,从种子资源筛选、田间科学管理到采收品质测定,为种植户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撑。
依托这份“科技底气”,十五连党支部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与甘草耐旱耐碱特性,创新推出“冬播茴香+甘草”多熟制种植模式,通过“土—肥—水—种—管”一体化科学管理,推广甘草种植面积1000余亩,亩产稳定在2.5吨左右,实现土地利用率与种植户收入“双提升”。
“自从有了科技小院,连队甘草种植彻底告别‘凭经验’。种植户不仅学会科学种植技术,钱包也鼓了起来,为我们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产业打下坚实基础。”十五连党支部书记丁德宇说。
“虽然双脚沾满了泥土,但心里更明亮了。”这是甘草科技小院研究生马登霖扎根田间的最大感悟。在他眼中,科技小院既是服务产业的“技术驿站”,也是培育农业人才的“实践课堂”。通过这一平台,科研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冰冷数据和论文中的学术术语,而是能让种植户实实在在增收的实用技术。
同样的忙碌场景,也在四十四团永安镇苜蓿科技小院资源圃内上演。眼下正值苜蓿刈割关键期,研究生李红飞和团队成员穿梭田垄间,仔细记录不同品种苜蓿的株高、分枝数等表型数据,为后续品种筛选积累核心资料。
自2022年建院起,苜蓿科技小院联合石河子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植物研究所共建苜蓿资源圃,累计引进国内外品种66份、资源580份。科研人员通过对比不同品种苜蓿的生长性状与产量,已筛选出5个适配师市气候与土壤条件的优质品种。
“我们筛选品种的核心目标,就是选出能在南疆广泛推广、让职工群众得实惠的优良品种。”师农科所助理研究员邵青龙说。这些优质品种将为当地优质饲草产业发展筑牢基础。
一头连高校科研资源,一头接田间生产需求,科技小院已成为师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截至目前,石河子大学已在师市布局10个科技小院,覆盖8个团镇,精准对接棉花、粮食、畜牧、林果四大基地建设需求。
“我们聚焦产业痛点,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在品种培育、高产种植、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等领域突破技术瓶颈。”石河子大学南疆研究院副院长徐学彬表示,科技小院正为师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如今,石河子大学南疆研究院正不断延伸服务触角,组织专家团队赴师市和巴楚县、麦盖提县等周边县市开展需求调研,通过精准匹配资源、定制服务方案,深化校地合作,让科技小院的“科技活水”辐射更广,为南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