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在兵团三师五十一团唐驿镇十三连小米种植基地,沉甸甸的金黄谷穗颗粒饱满。伴着机器轰鸣声,割晒机开足马力收割小米秸秆,一天可完成300亩作业,5至7天后再进行脱粒。
“这块500多亩的田,一天半就能割完,晾晒7天左右用捡拾机脱粒归仓。”新疆天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冀小绵介绍,公司采用“割晒+捡拾脱粒”的二次收割模式,为后续流程打基础。
小米素有“五谷之首”美誉,不仅营养丰富、老少皆宜,还具有抗旱耐瘠、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的特性,契合南疆种植条件,是冬小麦收割后的理想复播作物。其秸秆蛋白质含量高,还是优质畜牧饲料。眼下,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种植的3200余亩小米陆续进入收获期。
“在新疆推广的时候,主要采用‘两年三茬’模式。第一茬小麦收获以后复播小米,来年再种植棉花,有利于减轻农作物的病害,对产量提升也有帮助。”新疆天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薛乙辛说。
得益于光照强、积温足、降水少的自然条件,在师市出产的小米籽粒更饱满、颜色更鲜亮,品质优于不少产区,可加工成小米粥、锅巴、营养粉等产品。
薛乙辛告诉记者:“南疆气候适合小米生长,这里种出的小米亩产400至500公斤,品质比赤峰地区还好。”
为保障种植户收益,该公司组建专业团队,从品种筛选到采收加工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并推广“棉花+冬小麦+复播小米”等高效种植模式,通过“一年两熟”“两年三熟”充分利用土地和时间资源,实现“一地多收”。
五十一团唐驿镇十三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马衣拉·买买提说:“今年连队首次试种520亩小米,采用复播模式,亩产约400公斤,正播的话亩产能超500公斤。按当前每公斤4.2元至4.4元的市场价,一亩地纯收入在900元左右。”
近年来,师市坚持因地制宜,引导职工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种植特色高效作物,通过推行“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的种植方式,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有效破解增收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