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要闻

残膜回收“变废为宝”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5-11-14 17:41: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第三师融媒体中心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棉花秋收落幕,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抢抓农时,同步推进棉田秸秆还田、残膜回收与秋冬耕一体化作业,以“机械回收+资源化利用”双轮驱动,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1月2日,在五十一团唐驿镇十三连的棉田,大型秸秆粉碎残膜回收一体机开足马力作业,棉秆被就地粉碎还田,化作天然有机肥,地表残膜则被精准卷起压缩打包。种植户吾里可西·色米喜笑颜开:“以前人工收地膜又苦又累,一天顶多收20亩,现在这台一体机一天能收200多亩,效率翻了10倍还多!”
  11月7日,四十九团海安镇十五连的棉田同样忙碌,秸秆还田残膜回收打包联合作业机来回穿梭。种植户陈帅威种了40亩棉花,多年坚持秸秆深翻还田,让土壤肥力持续提升,加之田间管理科学得当,今年亩产达550公斤。他笑着说:“以前秸秆、残膜分开处理费时又费力,现在一体机一次性完成所有工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兼顾。”
  近年来,师市将残膜回收治理作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多措并举推动残膜回收工作提质增效。师市积极引进先进残膜回收机械,推广秸秆粉碎与残膜回收一体化作业模式,让回收效率和回收率实现质的飞跃。同时,落实地膜和农机补贴政策,鼓励职工群众使用厚度达标、便于回收的加厚地膜,从源头为残膜回收创造有利条件。各团镇连队通过专题宣讲会、田间示范引导,向职工群众普及残膜污染危害与回收价值,帮助转变传统种植观念。
  五十一团唐驿镇十三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马衣拉·买买提介绍:“连队通过宣传动员和政策扶持,引导职工群众主动参与残膜回收工作。自秋冬耕工作启动以来,连队已累计回收1500亩地的残膜,回收残膜将送往指定堆放点,为后续资源化利用筑牢基础。”
  回收只是绿色行动的开端,资源化利用才是破解残膜污染的关键。师市精准发力,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图木舒克市嘉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农业残膜碳化处理生产项目,构建起“回收—加工—再利用”的闭环产业体系。
  在该公司厂区,一车车打包好的废旧地膜不断运往生产车间,经过破碎、筛选、碳化等工艺,昔日的“白色垃圾”转化为重油、有机质残渣和可燃气体。整个生产过程全程密闭运行无废水废气废弃物排放,实现环保与效益双赢。该公司总经理赵坤刚介绍,企业设计年加工能力1万吨,每天可产出4.5至5.5吨重油、13至13.5吨有机质残渣,这些残渣有机质含量达38%,是优质有机肥的原料。
  该公司2023年落户五十一团唐驿镇,总投资3500万元,年产值达2000万元,其采用的碳化工艺无需清洗地膜、清除杂物,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气体可循环用于加热。2024年,公司残膜加工量达9000吨;2025年,预计突破12000吨。目前,公司业务已覆盖四十四团永安镇、五十团夏河镇、五十一团唐驿镇等团镇。
  秸秆还田与残膜回收的有机结合,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启新大门。秸秆还田滋养土壤微生物,提升土壤养分含量,优化土壤结构;残膜回收破解“白色污染”难题,避免其影响作物生长和土壤性能,保障农田生态可持续。这一组合拳实现了农业生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农业向绿色循环低碳转型,既减少化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又解决了秸秆乱堆、残膜污染等问题,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师融媒记者 哈尼克孜·哪斯尔 孙天虎 董娜 依马木买地·吐鲁甫 实习记者 齐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