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要闻

屯垦古城织锦绣 兵地共谱同心曲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深化融合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29 12:27: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第三师融媒体中心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金秋十月,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处处涌动着兵地融合发展的蓬勃生机。这座地处喀什、阿克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四地州几何中心的屯垦新城,正以“兵地一盘棋”的理念为引领,在教育、产业、交通、文化、生态等领域与周边县乡深化融合,绘就了一幅区域协同发展的壮美画卷。
教育同心:让每个孩子都享有优质教育
  走进师市第一中学的校园,琅琅书声回荡在教学楼间。来自喀什地区的高一新生赖慧源正在物理实验室里专注地做实验。“这里的教学设施先进,老师们也很专业,我还参加了机器人社团。”谈起新学校,赖慧源脸上洋溢着笑容。
  这所兵团示范性高中与喀什地区多所学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教研室主任马长勇介绍:“我们不仅接收地方学生就读,还与喀什大学共建实习基地,每年有30多名实习生来校交流。”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5月20日,全疆首个兵地融合援疆示范校在这里揭牌成立,标志着两地教育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
  今年以来,师市教育局以教育惠民为抓手,通过推进政策共用、资源共享、和谐共建提升融合实效。下一步,将持续完善“政策共用、资源共享、和谐共建、成果共享”机制,推动兵地学生就近享受优质教育,助力南疆教育高质量发展。
产业共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南通道关键节点,喀什综合保税区以兵地融合为笔、产业共建为墨,绘就开放融通新画卷。自规划起,喀什综合保税区便确立“兵地携手、优势互补”思路,凭产权明晰和“同股同权同利”原则,筑牢公平可持续合作根基。
  喀什综合保税区内,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正有序通关。在欣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发往中亚的聚碳酸酯板材。“1到7月,我们的产值已达2500万元。”公司行政经理苏比努尔·吐孙自豪地说。
  喀什综合保税区现行优惠政策共8大类37条,各类优惠政策的叠加,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强了园区的吸引力。
  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自贸试验区管理局局长鲁博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综保区累计注册企业887家,含兵团分区企业80家,建成跨境电商监管中心。上半年,我们完成外贸进出口额378.3亿元,同比增长16.8%。”更引人注目的是,今年7月投入运营的“大朗优选品牌”展厅,正将东莞纺织产业的优势与兵团的区位优势完美结合,打造“东莞设计+兵团制造”的新模式。
路通民心:织就融合发展“幸福网”
  路是无言的丰碑,连接人心,传递温情。清晨的图木舒克市客运站,出租车司机周宝华正在擦拭车辆。“现在去巴楚县只要50分钟,比原来节省了近半小时。”他笑着说。这条投资7.44亿元的图巴公路,不仅缩短了通行时间,更拉近了兵地群众的心。
  师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赵南西介绍,目前师市已建成31条兵地融合道路,总里程超1300公里,总投资约98亿元。“我们正着力构建‘规划共绘、建设共管’的交通网络,让职工群众出行更便捷。”在四十六团至艾力西湖镇的公路上,往来车辆川流不息,见证着兵地融合发展的勃勃生机。
  路通百业兴,道顺民心聚。近年来,师市秉持“兵地一盘棋、兵地一家亲”理念,以交通为“先行官”,坚持“规划一张图、建设一张网”“规划共绘、建设共管、成果共享”,优化路网布局,构建高效互联的兵地融合交通网络,筑牢连心桥,推动区域共同繁荣。
文化共荣:让历史瑰宝焕发新生
  唐王城遗址位于图木舒克市城北约10公里处,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军事要塞与商贸枢纽,其宏大规模和丰富文化层,见证了古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实证。自今年5月1日正式开放以来,唐王城遗址通过沙盘、全景图、文创产品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吸引了各地参观者。
  游客阿力木江·吐生带着家人仔细观看展出的文物:“这些展品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历史。”
  唐王城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铜器、钱币等文物,不仅反映了古代经济社会生活,也为研究丝路贸易与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近年来,随着考古和保护力度加大,唐王城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凸显。兵地联合成立的“唐王城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为双方协同保护、共建共享的典范。通过联合开展文物保护、学术研究与展览,既提升了遗址保护水平,也增强了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
  兵地融合是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师市与巴楚县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文旅资源丰富、区位优越。两地文旅部门签署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健全合作机制,推动文旅资源活化、产业兴旺、品牌提升。截至目前,师市文工团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演出85场,其中兵地融合交流24场,有力促进了兵地交往交流交融。
生态共治:共筑绿色屏障
  防沙治沙持久战中,师市各团镇与周边县乡紧密协作,共同推进生态治理,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日益厚实的“绿围脖”。五十四团兴安镇二连与莎车县拍克其乡15村的兵地协同治沙实践尤为突出。在这片共同栽植的胡杨林带中,管护员贺庆富日复一日仔细查看每株树木的长势。“这些树苗是我们和莎车县群众一起种下的,现在成活率达到95%。”贺庆富抚摸着粗壮的树干说。
  两地相邻,长期共受风沙之苦,农业生产遭受严重影响。为扭转局面,二连与15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兵地共建机制。
  连队“两委”后备成员杜国甲介绍,通过兵地协同治理,昔日的沙地变成了绿洲,油莎豆的产量也显著提高。“我们还要继续扩大防护林面积,让‘绿围脖’更厚实。”站在高处远眺,郁郁葱葱的防护林像一条绿色长城,守护着这片希望的土地。
  七十载春华秋实,新时代再谱新篇。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师市用一个个鲜活的融合实践,诠释着“兵地一家亲”的深刻内涵。从校园里的琅琅书声,到工厂里的机器轰鸣;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到郁郁葱葱的生态屏障,这里正在书写着新时代兵地融合发展的精彩答卷。
兵团广播电视台记者 吴璐 三师融媒记者 李新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