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在深化改革与开放发展的道路上协同共进,持续释放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不断深化与院士专家团队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更多“揭榜挂帅”项目落地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展现出蓬勃向上的新姿态。
开放协同
让创新土壤孕育丰硕成果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一招”,在科技创新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为打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束缚,师市大力推行“揭榜挂帅”机制,让有能力者“揭榜”、有成果者“得奖”。
近年来,师市发布的“揭榜挂帅”项目清单涵盖新能源、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明确攻关目标、奖惩机制和转化要求,吸引全国众多科研单位与企业参与竞榜。
其中,图木舒克银丰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揭榜的“采棉机摘锭改进”项目,成功攻克机采棉摘锭钩齿面镀层厚度薄、硬度低、表面气孔多、裂纹多等技术瓶颈,2024年相关成果推广面积达4.39万亩,新增产值逾百万元。这种“不问出身、只看成果”的机制,让创新资源向实效领域聚集。
“科技创新的‘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开放合作才是加速突破的‘捷径’。”师市持续深化与国棉联盟的产业协同,依托联盟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的资源整合优势,在棉花种植、加工、纺织等全产业链环节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从抗病高产棉种的联合培育,到智能化采摘设备的推广应用,开放合作让师市的棉花产业从“规模优势”稳步迈向“质量优势”。
与此同时,师市主动对接院士专家团队与科研院所,与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分别共建石河子大学南疆研究院、新疆农垦科学院图木舒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石河子大学“新疆图木舒克肉牛科技小院”“新疆图木舒克鹌鹑科技小院”及塔里木大学“图木舒克小麦科技小院”等相继在师市落地揭牌,让科技创新真正扎根大地、惠及民生。
科技赋能
让产业链与创新链同频共振
走进四十四团永安镇十三连一处高标准农田,半个月前复播的玉米长势喜人,已抽出3—5片嫩绿的叶片。
“现在主要是进行浇水和施肥。”种植户冯昌云一边介绍,一边带记者参观田里新安装的智慧灌溉系统,“这块地共装了39个智能控制阀,只需在手机上操作就能控制开关,在家里就能浇地,太方便了。”
无论灌溉的智能化,还是收获的机械化,都离不开科技的深度介入。如今,师市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从播种到田管再到收获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采用北斗导航播种机,病虫害防治启用无人机作业,采收则依靠现代化联合收割机。机械化作业让生产效率翻倍,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成果,不仅让种田人越来越“省心”,更让这片土地的丰收底气越来越足。
科技赋能同样让师市林果业焕发新生。四十九团海安镇十八连曾受土地高盐碱困扰,3800亩枣园靠大水漫灌压盐,成本高、产量低。随着尹飞虎院士团队的红枣地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及暗管排盐改造项目落地,十八连建成“五位一体”高标准科研实验基地,涵盖光伏提水、咸水淡化、蓄水防蒸发、枣树地下滴灌和智能控制五大系统——光伏提水降低地下水位防反盐,咸水淡化实现碱水再利用,光伏板抑蒸减少水分蒸发,地下滴灌精准供给水肥,智能控制系统实时调节参数,既降低土壤盐碱度,又高效利用水资源。
如今的十八连枣园效益显著:每亩水费降低约150元,肥料成本减少100元,加上除草费用,每亩至少节省250元;红枣品质大幅提升,不少种植户亩产增加20%,红枣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愈发高涨。
从田间地头的智能灌溉解放双手,到林果园区的“五位一体”技术破解盐碱难题,科技让土地焕发新生机,让种植户在减支增收中真切体会到获得感,一幅“藏粮于技、藏富于智”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缓缓呈现。
四链融合
让创新要素“立地长青”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基础。师市加快推动“四链”相互赋能、协同发力,构建起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
以图木舒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纺织服装产业为例,在产业链打造上,精心构建“棉花—纱线—坯布—印染—成衣”的完整闭环,通过“链主”企业的虹吸效应,吸引汇泽纸业包装、景辉机械加工等配套企业入驻,极大丰富了产业链要素。在创新链上,园区企业积极拥抱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浪潮,如新疆冠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凭借成熟精良的织布、割绒工艺,形成“整经—浆纱—织布—开绒”全流程生产链。资金链方面,政府与金融机构紧密协作,为企业设备更新、技术研发、项目建设提供坚实保障。人才链上,一方面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纺织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出台优厚政策吸引行业高端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智力源泉。
同样,四十四团永安镇在改革发展中也走出一条“四链”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以蛋鸡养殖产业为例,总投资1.05亿元的图木舒克市丛原谷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三期蛋鸡养殖圈舍,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将蛋鸡养殖规模扩大到100万羽,带动百余人就业。在香菇产业方面,投资2294万元推进香菇全产业链种植示范精加工培养房扩建项目,实现食用菌生产的标准化、工厂化、智能化。资金链上,政府的项目投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人才链方面,通过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从业者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四十四团永安镇还积极布局农资农机市场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成后将有力促进商贸和物流产业联动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产业链。
从“揭榜挂帅”的机制创新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从田间地头的科技赋能到产业链条的协同升级,师市用实践证明,当创新要素充分涌流、产业链条持续升级、开放合作不断深化,新质生产力便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未来,师市将在深化改革与开放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让创新活力持续奔涌,为乡村全面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