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要闻

无边光景一时新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的三师实践

发布时间:2025-01-03 12:51: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奉正云 张远琴 庞莹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数代军垦战士以手拉肩扛的坚韧毅力,凭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不断攻克难关,铸就一个又一个辉煌壮阔的丰碑。
  一座座现代化军垦城镇像星星般排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的戈壁荒原上,锁住滚滚黄沙。
  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永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岸绿水清,水草丰茂、候鸟翔集、栖禽相戏,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画卷。
  ……
  行走在三师大地,处处可感可及三师图木舒克市防沙治沙壮举、绿色变革传奇。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亲自主持召开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三次亲临新疆视察指导,明确提出“兵团的战略地位不可替代”“要把兵团建设得更强大更繁荣”,同时要求兵团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勇担“生态卫士”的重任。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三师图木舒克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持续“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各族职工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发展成果。
求存
  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被称为“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是“三北”工程中“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天上无飞鸟,地下不长草”“一碗米饭半碗沙”“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道出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
  1950年春日的一个清晨,“军垦第一犁”在草湖荒原上诞生。年轻的战士们肩并肩、手挽手,拉着沉重的木犁,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仿佛是在荒芜中种下一片绿色的梦想。
  1966年1月7日,肩负根治叶河、征服沙漠的使命重任,农三师成立。
  同年3月10日,农三师在叶尔羌河畔举行誓师大会,确立了当年的目标任务:播种面积达到15万亩,新开荒地15万亩,粮食总产量1.25万吨,皮棉总产量1250吨……
  要生存、先防沙,要发展、必治沙。一场敢于同黄沙争高下、绝不向荒漠退让半分的大生产运动,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那些曾经铸剑为犁的老军垦,住在地窝子里,喝着苦涩的涝坝水,吃着难以下咽的苦野菜,毅然决然地挺进茫茫戈壁,造良田、修水利、兴农牧,播撒下了绿洲的希望。
  与此同时,来自五湖四海的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及复转军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投身于这场生产建设的洪流之中,共同开发建设边疆。
  在这片广袤的荒漠上,他们孕育出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核心的兵团精神,凭借勤劳的双手和非凡的智慧,书写了一段段人进沙退、创造奇迹的壮丽诗篇。
  斗转星移,时光流转,一座生机勃发的城市悄然成型。
  2002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自治区直辖县级图木舒克市。2004年1月,图木舒克市挂牌成立,与第三师(原农三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
  这座城市经历从荒芜到繁荣、从绿洲到生态宜居地的华丽蝶变,如今已然成为“城在林中、房在园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国家园林城市。
  哪里有兵团,哪里就有抵御风沙的绿洲。五十四团兴安镇,作为兵团最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城镇之一,正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布古里沙漠的夹缝中,被英勇无畏的兵团人硬生生地开辟和建设起来的。
  这是三师图木舒克市“戈壁滩上盖花园”的又一有力见证。多年来,在这片亘古荒原上,人与沙的较量从没有停止。
  驾车行驶于新疆第四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图昆公路,道路两侧连绵起伏的沙丘上,纵横交错的草方格犹如排列整齐的“魔方”,将一座座沙丘分割、锁住。
  图昆公路连接起沙漠西北缘的图木舒克市和南边的昆玉市。公路施工与环保同行,巧妙铺设防风治沙的草方格,更在原始胡杨林上空架起长达近3公里的桥梁,精心呵护每一寸生态。
  以路治沙、光伏治沙,大规模植树造林、兴修水利、防风固沙、排盐治碱、节水灌溉……一座又一座沙丘逐渐“萎缩”乃至消失,沙漠变绿地的奇迹不断上演。
  三师图木舒克市持续探索防沙植绿之道,让绿色生机盎然蔓延,生动诠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壮美图景。
逆转
  在漫漫黄沙中,谋求绿色生存空间,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
  “那时候和职工一起用肩挑、用车拉,平整土地,分别建了80多亩桃园、梨园、苹果园,园林连就这样建起来了。”在四十八团河东镇种了半辈子树的林易,见证了这里的“绿”程。
  林易倾尽心力,促成四十八团河东镇胡杨林保护林场的建立。至退休之际,他已让10万余亩胡杨重焕生机,4万亩果林郁郁葱葱,深深扎根于这片广袤之地。
  1959年进疆的职工侯兴茂和他的妻子,在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的四十八团河东镇胡杨林深处,每天骑着自行车巡护他们管护的5万亩胡杨,一守就是20年。
  绿色,是城镇在沙漠中稳固扎根的坚实依靠,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底色。构筑“绿色长城”,离不开“林易”“侯兴茂”等无数治沙英雄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沙漠、默默播绿护绿的无私奉献。
  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三师图木舒克市通过实施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城市绿化品质全面提升。图木舒克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51.38平方米,成功将绿洲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推进30余公里。
  如今,以图木舒克市为中心,一条由高矮相间的绿色植被构成的带状区域,宛如绿色长龙,将五十三团金胡杨镇、五十四团兴安镇等10个城镇紧密相连,自东向西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蜿蜒400多公里,成为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长3046公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抵御风沙侵袭,守护着这片珍贵的热土。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康养旅游城市等城市名片不断刷新。这片南疆大地美丽宜居的生态福地,正向外界讲述着精彩故事,焕发出独有的馨香与魅力。
  俯瞰图木舒克市,宽阔平坦的道路如织,串联起繁华的城镇、繁忙的工业园区和书声琅琅的学校,公路交织成网,铁路蜿蜒伸展,飞机在蓝天翱翔……目之所及,现代化的产业集群与浓厚的生活气息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着城市发展的和美乐章。
  生态持续向好,永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每年迎来10万余只迁徙候鸟,野生动物从2018年的200余种增加至现在的近300种。
  碧水绕城而过,湿地如绿带绵延,居民推窗即可见绿意盎然,出门便是公园美景。城市经历从“沙进人退”的困境到“绿进沙退”的转变,从昔日的战天斗地求生存,到如今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展现了生态文明的巨大进步。
  实践证明,三师图木舒克市模式行之有效,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共生
  项目工地上,车辆来回穿梭,机声隆隆;企业车间里,生产设备飞速运转,工人忙碌。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由蓝图变为现实。
  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还是沙包遍地,人迹罕至。
  2010年,图木舒克市完成“一区四园”规划,总规划面积近70平方公里,是兵团级工业园区。
  自此,三师图木舒克市有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现代产业园魔术般生长在茫茫戈壁上。目前,汇聚212家企业,共同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物流集散基地等优势产业在这里集群成势,加速汇聚人才、产业、创新活力,园区主战场作用日益凸显。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图木舒克经济技术开发区去年前11个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56亿元,这一成绩占据师市工业总产值的88.6%,显示出该区域工业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
  随着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三师区块的相继设立,三师图木舒克市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工业发展持续升级。
  工业从无到有,在风雨中艰难迈进,在亘古荒原上一步步成长壮大、奋起直追,一次次起跳、一次次蜕变,实现从贫弱单薄到龙头高昂、集群前行的震撼飞跃,筑牢师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2024年上半年,三师图木舒克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家,实现产值45.8亿元,同比增长4.8%,延续近年来稳步增长态势。
  进入新时代,“沙里掘金”成为三师图木舒克市新的实践。采取“靠沙吃沙”策略,将自然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深化与广东能源集团等大型国企及中资企业的合作开发,全力推进四十五团前海镇75万千瓦、四十二团龙口镇40万千瓦以及五十一团唐驿镇40万千瓦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项目。
  加大对沙漠、戈壁地区大规模新能源开发规划布局,实施包括300万千瓦光伏全产业链在内的系列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光伏发电呈现规模化发展的蓬勃态势。
  农业一直是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基础和优势产业,自“军垦第一犁”起,师市各族职工群众便扎根于沙漠周边,垦荒种粮植棉栽树。
  为了提升农业效益,三师图木舒克市积极开展多项一举多得的探索实践。推广使用“干播湿出”、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创造性采取棉花套种孜然和麦后复播玉米、棉花、油莎豆等模式,形成“一地双收”高效农业生产格局的同时,又“以肥改沙”,显著降低沙化土地的起沙次数和沙尘浓度,助力沙化耕地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向沙漠要土地,向沙漠要产业,向沙漠要效益。三师图木舒克市坚持良法、良种、良田、良机、良技融合配套,推进稳粮、优棉、强果、兴畜、促特色,将荒原碱滩变为绵延千里的良田沃野,实现“绿富同兴”、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正是得益于“治沙致富”的新路子,三师图木舒克市的林果种植面积在2024年已达52.34万亩,其中图木舒克冬枣、兵团红系列农产品、昆仑红杏等享誉全国。
  五十四团兴安镇依托当地优势,积极探索绿色循环发展之路,成功打造全国最大的单体油莎豆种植示范基地。2024年,该基地油莎豆种植面积达1.61万亩,平均每亩产量430公斤……
  凭借66.6万亩湿地、86万亩原始胡杨林以及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等众多沙漠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全国旅游乡村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师市全力推动农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2024年预计实现接待游客281万人次、旅游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19.7%和19.75%。
  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70年来,在沙漠中建设家园、园区,发展产业、制造绿电……曾经演绎沙漠变绿洲传奇的三师图木舒克市,如今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如何锁住沙漠、治理沙漠,将沙漠变废为宝,让沙漠遍地生“金”,书写人沙和谐的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