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过了天命之年的我,终于圆了儿时的支教梦。作为教育部第二批组团式援疆东莞支教团团长,我带着40名伙伴奔赴边疆,来到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追寻那份深植于内心的教育理想。
我们支教团的成员分散在7个不同的地方,如何让大家安心、放心、舒心地投入援疆工作是我首要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带领团队从守纪律、育情怀、聚人心、提能力四个方面入手,推动成立支教团临时党支部,以党建带团建的方式开展团队管理工作。
那些日子里,我们不仅是并肩作战的同事,更是相互扶持的家人。我牵头完善管理制度,注重关心关爱和丰富支教团成员的生活,把援疆工作与个人成长紧密结合。两年间,支教团有6人通过正高职称评审、21人通过副高职称评审,团队先后获评“先进援疆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
初来乍到,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几乎走遍了师市所有学校。通过实地走访,我真正了解到师市教育的实际需求。为此,我们明确实施“立足本校,辐射区域”的中小学工作方针,以及“竞赛引领,做大做强”的中职组工作方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我们聚焦思想政治建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队伍建设三大重点,逐步形成“融心、融言、融行、融能、融智、融创”六大路径。
两年来,支教团累计完成师徒结对465对,上市级、校级示范课370节,开展培训讲座211场,带领本地教师完成18项兵团和师市级课题。我们还深入团镇送课188节,协助师市一中推动集团化办学,促进师市教育朝着优质均衡发展。每一次送课,都让我们更加贴近这片土地,与师市教育人结下深厚情谊。
作为援疆教师,我们始终把自己视为粤兵两地友谊的连心桥,推动共创特色项目、共享优质师资、共话民族团结。我协助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开展“经典粤疆来”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引入东莞的科创教育、每周一歌、诗词大会等项目,用心打造“粤兵同上一堂课”“名师送名课”品牌活动,推动四十四团第一中学加入东莞市可园中学教育集团。
我们还积极落实科普援疆思路,组织师市学生回到东莞参加科技文化节,推动两地师生共同参与科技创新作品比赛。面对师市教育的资源缺口,我们主动联系后方单位,捐助饮水机、体育器材、书籍、教具等物资,为师市教育发展添砖加瓦。
我始终坚信“身教重于言传”。在了解到学校初三班级通常由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任教后,我主动承担起初三毕业班的教学任务,一边站上讲台授课,一边手把手带徒弟,把多年积累的教学技巧、课堂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助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您在台上侃侃而谈,我在台下默默喜欢,何其有幸能成为您桃李满天下的一部分。”“老师,是您的肯定,让我找到了热爱的方向。”每次看到学生的成长与反馈,我的心里总是暖意融融——援疆之行,哪怕只能真正影响到一个孩子的思想,让他对知识多一分热爱、对未来多一分向往,这份付出就是值得的。
这学期,我服从组织安排,兼职五十三团中学校长。履职以来,我始终抱着“以己所能解他人所忧”的态度,用真心换真心,全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2024年9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前来师市一中调研,曾关切地询问我:“你收获了什么?”这个问题,至今仍萦绕在我心头。随着援疆时间的推移、经历的增多,我愈发深刻地体会到,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食粮,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做好援疆工作的决心。
这份在援疆路上结下的深厚情谊、收获的成长蜕变,早已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如今,我每天都会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图木舒克市的大街小巷,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春夏秋冬,见证它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也真切体会着职工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
这份期盼,正是我援疆的意义所在,也是支撑我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我无悔于自己援疆的选择,愿理想之花永远绽放在奉献边疆教育的前行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