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守护好每一分援疆资金是我的使命!”2023年12月,我告别岭南的温润,带着组织的重托,踏上了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土地。
这里没有珠三角的车水马龙,只有干燥的热风卷着黄沙掠过脸颊,却也有甜到心底的瓜果、矗立千年的唐王城遗址,更有一代代援疆人镌刻下的奋斗足迹。如今两年时光匆匆,这片热土早已成为我心中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
作为广东援疆驻三师工作队资金管理的“守门人”,我手中的账本连接着岭南的深情与边疆的期盼。有人说财务工作枯燥琐碎,但我深知,每一笔资金都承载着援疆项目的推进,关乎着师市职工群众的生活改善——学校的教学楼、医院的医疗设备、产业园的厂房,都离不开资金的精准“输血”。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工作,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容不得半点马虎。初到工作岗位,我便第一时间扎进堆积如山的制度文件中。当发现部分往年的财务流程已跟不上当前工作节奏,我立刻着手“啃硬骨头”:起草修订日常经费管理办法,推动出台援疆项目资金监督、支付管理等多项新规。
我始终相信,制度越严密,资金越安全,援疆成效才越实在。在笔记本上,我写满了对条款的批注与思考,决定用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为资金安全拉起“第一道防线”,让援疆的成效真正落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上。
在一次审计工作中,我敏锐地发现部分援疆项目结余资金未能及时收回,成为一笔“沉睡”的资源。但我深知,援疆资金来之不易,绝不能让宝贵的援疆资金“躺平”。
为了唤醒这些资金,我不停往返于师市财政部门与项目单位之间,反复沟通协调,最终推动建立起月度对账机制——资金拨付、使用、结余情况每月一核,结余资金定期收回再利用。我深刻体会到: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这才是对援疆工作最好的负责。
2025年,我主动担起资金管理改革的重担,推动援疆资金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将援疆资金纳入师市财政预算一体化系统,彻底改变了过去“一拨了之”的模式。通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建立起资金日常拨付登记与项目双核对制度,让援疆资金从申请、审核到拨付,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全程可控,真正实现全流程护航。
在援疆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我还走进师市的边境团镇,让我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那些群山环绕、交通不便的连队,戍边人顶着风雪一天巡逻几十公里,用双脚丈量祖国的边疆,在缺水缺电的艰苦环境中坚守使命。
我不禁思考,与他们的付出相比,我这点辛苦又算什么?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这份感动,化作我日常工作中不竭的动力源泉。
如今,我的援疆工作已经进入倒计时,在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依旧保持冲锋姿态,加快资金拨付、提高使用效率,让每一分援疆资金都发挥最大效能。这是我对组织的承诺,也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作为一名广东援疆财务干部,我将继续用严谨与担当守护着援疆资金的安全,书写属于自己的援疆故事。这段援疆岁月,也将永远铭刻在我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