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跨越千里的温暖守护

发布时间:2025-11-24 11:49: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第三师融媒体中心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图为 即将出院的患者前来与李枫光(右二)道别的温馨时刻。(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段跨越五千公里的援疆之旅,也是一场为期一年半的温暖守护。2024年10月,我作为第十批广东援疆医疗队中的一员,选择奔赴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总医院。
  初到老院区,我还记得妇产科诊室的门板有些晃动,简单木制的诊台、与病人的语言沟通障碍、因缺乏健康体检意识而拖延的复杂病情……这些都让我不禁有些焦虑。
  但面对职工群众信任的目光,我深刻体会到了“援疆”二字的重量。我努力适应环境,耐心倾听,逐渐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变得能够从容应对各项诊疗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发现这里的妇产科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不少团镇妇女群众对孕期保健重视不够,遇到孕期紧急情况时,我们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快速判断就诊方向。
  “医生,请救救我的女儿!”当一名母亲泪流满面地恳求我,我的心被瞬间刺痛了。那天,一名产妇因重度胎盘早剥休克入院,我立刻启动急诊抢救绿色通道,联合多学科团队展开救治。
  4个小时的生死搏斗,每一分每一秒都牵动人心。当产妇血压回升、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终于转危为安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满是救治成功的喜悦,更坚定了要在基层推进孕产妇保健意识提升、深化医疗援疆的决心。
  语言和风俗的差异,是与各族患者沟通的首要难题。为了打破障碍,我开始跟着徒弟学习一些常用的少数民族语言。
  一天,一名孕妇被确诊重度子痫前期,母婴安全岌岌可危,但她仍坚持顺产,拒绝手术。
  这名孕妇无法用普通话沟通,我便试着用刚学的少数民族语言与她交流,同时请徒弟担任翻译。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分析病情,把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清晰传达给她及家人,慢慢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最终,她同意接受手术,母婴平安。这一刻我深深感受到,医疗援疆治愈的不仅是患者的身体,更以真心与耐心,缝合了不同民族间心灵的距离。
  在众多的患者中,50岁的巴的汗·巴得让我印象格外深刻。因为多发子宫肌瘤引发异常子宫出血,她曾到多家医院求医,却始终因为担心手术风险、心怀紧张而不愿接受治疗,病情一拖再拖,最终发展成严重贫血。
  “我们相信广东医生,你们做手术我们放心!”手术之前,巴的汗·巴得的姐姐紧紧攥着我的手。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让我心中充满力量,顺利完成这次手术。
  术后,巴的汗·巴得拉着我的手,热情地邀请我品尝自己家人亲手做的水煮羊肉。那股朴实的暖意直抵心底,比任何一本荣誉证书都更让我动容。
  为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我们制定“1+1”带教计划,每名援疆医生负责培养一名本地骨干。我的徒弟是个聪慧好学的姑娘,每天都会跟着我坐门诊、查房、上手术台。
  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手术台上的“新手”,必须我亲自指导才能安心。但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打磨,她的专业能力突飞猛进,不仅处理科室常见的病情游刃有余,大部分妇产科手术都能独立完成,如今已经可以胜任科室“小二线”的工作。见证了她的成长,我感到无比欣慰!
  在出发来疆时,儿子正处于高三冲刺的关键时期,我曾担心缺少我的陪伴会影响他的情绪。他却说:“妈妈,您安心去援疆吧。我很自豪,我会以您为榜样,报效祖国!”在高考后,儿子毅然选择报考军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录取。
  这一年来,广东援疆驻三师工作队定期组织援疆专家下团镇义诊。一名妇女群众曾经拉着我的手,满心真切地说:“我们这里医疗条件不太好,以前生孩子心里总是不踏实。现在你们来了,在家门口就能见到广东专家,我们再也不怕了!”这句朴素的话语里,承载着深厚的信任,更温暖着我们每一名援疆人的心。
  图木舒克市这座沙漠边缘新城,早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温暖将继续在时光的长河中流淌,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记忆。
李枫光 口述 三师融媒记者 黄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