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北缘,有一座年轻的城市,名叫图木舒克。这座城市的故事,要从一条河和一群人讲起。
那条河叫叶尔羌河,是南疆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它静静流淌,滋养着两岸的胡杨与绿洲。而那群人,是一群特殊的建设者——他们曾是军人,后来成为农户、工人,最终建起了这座城。
时间回溯到1949年。那年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的战士们,踏着风雪进驻喀什。这支队伍来历不凡——其前身,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陕北开荒生产的三五九旅,就是那个唱着“花篮的花儿香”,把南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的英雄部队。
次年春天,部队开进了一片名为“草湖”的荒滩。这里没有湖,只有望不到边际的戈壁。战士们放下枪,拿起坎土曼,开始挖渠引水、开荒种地。就像当年在南泥湾那样,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边疆种出粮食,扎下根来。
当时的南疆,风沙大到能埋掉半截土墙。老兵团人回忆,早上起床时,被子上积着一层黄沙,嘴和鼻子里也满是沙粒。但这群人硬是在沙地里挖出了水渠,种活了白杨树。一棵树苗倒下,就补种十棵;一阵风沙掩埋了田埂,就重新挖开。他们用汗水,一滴一滴浇灌出最初的绿洲。
这片土地其实早有历史印记。汉代时,这里隶属于西域都护府;唐朝的驼队曾沿着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清朝乾隆年间,这里还设立过军台驿站。但漫长岁月里,戈壁终究还是戈壁,直到那群带着南泥湾精神的人到来,才改变了它的模样。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966年,农三师正式成立。散落在叶尔羌河沿岸的各个团场,像珍珠般被串联起来。
可建城之路并不平坦。最大的难题是水。叶尔羌河虽奔流不息,却难以驯服——春天冰雪融化时容易洪水泛滥,夏天又可能遭遇干旱。于是兵团人着手修建小海子水库,当时没有大型机械,他们就用肩膀挑土,靠马拉石碾压实坝基。整整苦干8年,一座碧波荡漾的水库终于建成。从此,这片土地有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有了水,一切都焕发生机。盐碱地里绽放出白云般的棉花,沙地果树上结出甜蜜的果实。原先只有几间土坯房的团部,渐渐建起了学校、医院、商店。傍晚时分,叶尔羌河的浪花声中,开始夹杂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2004年1月19日,是三师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图木舒克市正式挂牌成立。从此,中国地图上多了一座属于兵团人的城市。挂牌那天,老军垦抚摸着牌子,眼泪止不住地流:“我们终于有家了。”
如今的图木舒克市,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飞机通航了,铁路修通了,沙漠公路像黑色缎带般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春天,街道两旁的海棠花开成粉色云霞;秋天,果园里的苹果压弯枝头。曾经的风沙口,如今成了国家园林城市,绿化覆盖率接近50%。
最让人动容的是,这座城市依然保留着最初的温度。菜市场里,大叔会多抓一把杏干塞给老顾客;社区活动中,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下棋;夜晚的广场上,《南泥湾》的旋律会与木卡姆的音乐交织相融……这就是图木舒克,一个由多民族共同建设的家园。
若你有机会站在叶尔羌河边,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夕阳下,河水泛着金光,浪花轻轻拍打着岸边的红柳。对岸的沙漠依旧浩瀚,这边却已是绿洲连绵。几位老人坐在河堤上聊天,他们或许是当年的垦荒战士,或许是战士们的子孙。
河水日夜奔流,正如这座城市的故事——从1949年那个冬天开始,一路流淌到今天。每一朵浪花里,都映照着一个奋斗的身影;每一段河岸,都镌刻着一代人的青春。
这便是图木舒克的前世今生——从南泥湾走来的精神,在叶尔羌河畔绽放出绚丽的花。而它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