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晚期、全身14处扩散、34厘米的手术伤口……当这三个身体条件同时摆在面前,人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或许是病榻、虚弱与告别。但有一位母亲,却带着被病魔侵蚀的身体,站上了马拉松的起跑线!
10月26日10:00,21.0975公里的征途在刘娟面前铺开。当发令枪响,如同一声遥远的叩问,穿透喧嚣,直抵这位51岁癌症妈妈的内心深处。
人潮开始朝着起跑线涌动,刘娟深吸一口气,迈开了脚步。此行不是技压群雄、碾压对手,而是要让儿子记得,尽管困难重重,妈妈永远都在迎着风向前奔跑。
时间回溯到2025年9月18日,从陕西过来旅游的刘娟得知2025年图木舒克马拉松即将开启报名的消息,当即下定决心参赛。
记者询问她,“那一刻,你的心里有犹豫过吗?”她目光中闪烁着一份令人动容的坚定,回答有些出乎意料,“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个病人,我不仅要参赛,还要完完整整地坚持到终点。”
“医生,我现在的身体能不能参加马拉松?已经停药5个月了……”“不太建议。”当刘娟告诉主治医生自己的参赛想法时,没有意外,她得到这个意料之中的答案。
一个癌症病人要去跑马拉松?这句话任谁听了都会摇头,但刘娟却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决定,“我想让儿子知道,不管人生的路有多难走,妈妈都勇敢地坚持下来了!”
从9月19日报名到比赛开始,只剩下38天的时间,身体好似感知到刘娟这个疯狂的念头,各处的疼痛就像无形的绳索,试图将她残忍地捆回现实。
这种无助和被束缚的感觉,让刘娟仿佛又回到2023年在医院被确诊的那天。“有人陪你过来检查吗?”“病情很严重,要做好心理准备。”那张诊断书,成为她命运里一道猝不及防的分水岭。
当每一个术前检查上都被写着加急二字,刘娟没有伤心流泪,“我要好好活着,亲眼看到孩子毕业考试,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自从回到家中休养,刘娟都会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坚持绕着村里的小路走上几圈。她想:“与其躺在病床上,不如勇敢地走出去,让每一天都变得更有意义。”
随着身体好转,术后的治疗仍需一笔不小的费用,刘娟又开始忙碌起来,在西安马不停蹄地奔波,辗转周边的集贸市场、公园门口,摆摊卖鞋子和衣服。
从一头乌黑的长发到化疗后的光头,每次化疗过后的疼痛都会折磨得刘娟在床上来回打滚。日子很难熬,都没有让她产生放弃的想法。
这次的半程马拉松,刘娟依旧没有向病痛妥协!
为了准备近在咫尺的比赛,刘娟开始努力让自己跑起来。于她而言,每多走一步,就是离21.0975公里的终点更近一步。
刘娟尝试在赛前进行了两次长距离的慢跑,虽然身体的隐痛仍未消散,但她的心情却十分明朗,因为知道自己眼下正在做的,是一件值得全力以赴的事。
10月26日05:51,刘娟在出发前发了一条朋友圈,文案写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真正能撑起你的是内心的强大与从容。”
刘娟的微信头像是一株向日葵,她希望自己能像向日葵一样,永远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把未来的日子过成一束光。
“当我站在马拉松的起点,我想自己一定可以跑完全程。”当天上午10:00,迎着晨起的太阳,刘娟出发了!
奔跑途中,几口凉水混着晨风入腹,刘娟的身体很快发出警报,脚步也随之沉重。她一只手捂着疼痛难忍的腹部,坚持到了补给点,喝了碗热乎的羊肉汤,才逐渐缓了过来。
每当看着沿途载有医护人员的摩托车从身边经过,刘娟都会在心里反复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跑下去。可是,当伤口和骨头的疼痛再次无情袭来,想要完赛的愿望又增添了几分难度,每一步的迈出都变得很艰难。
“阿姨,需要帮助吗?”听见身边关切的声音,刘娟却摇了摇头,目光始终坚定地望着前方,一路上《水手》的歌词在耳边回响——“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500米、300米、100米……终点线拱门在刘娟视野中逐渐变得清晰。
“我问同行的小伙子,时间还来得及吗?他说,‘阿姨可以,加油’。”刘娟的脑海里就只剩下一个念头:“不能停,我可以!”冲过终点拱门的瞬间,计时器最终定格在03:14:22。
在最后一分钟,刘娟用自己的方式,艰难地完成了21.0975公里的赛程,也完成了生命中重要的一次跋涉。
这是一位癌症妈妈,以不轻易向命运低头的奔跑姿态,表达了对儿子最纯粹的爱。她会把这枚带有特殊意义的马拉松奖牌留给儿子,用妈妈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终点不在赛道上,而在自己的心里,要勇于挑战自己、突破自己。
【记者手记】
这次与刘娟将近三小时的交流让记者深受触动。作为参赛选手,记者也参加了这次的半马,从前一直觉得马拉松对自己来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可是当身体真的冲过终点的那一刻,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全是在这段漫长路程上,每一次想要放弃却又没有停下脚步的瞬间。人生这场马拉松,每个人的节奏或快或慢,但决定能否抵达终点的,从来都不是速度,而是藏在心底的那份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