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特色产业绘就增收新图景

——兵团三师四十五团前海镇向盐碱地要效益

发布时间:2025-10-22 12:14: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第三师融媒体中心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兵团三师四十五团前海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特色养殖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资源高效转化、产业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今,昔日的盐碱地变身水产养殖的沃土,传统的骆驼养殖也成为职工增收的“新引擎”。
  走进团镇一连养殖场,一峰峰膘肥体壮的骆驼格外引人注目,养殖户艾山·玉素因正和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投喂饲料。作为连队骆驼养殖大户,艾山·玉素因的养殖事业四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公骆驼养1至2年就能出栏卖肉。今年,驼绒卖到40元每公斤,驼奶可卖到80元每公斤。我现在有3峰产奶骆驼,每天能产七八公斤驼奶,这都是实打实的收入。”谈及养殖成果,艾山·玉素因难掩喜悦。
  骆驼一身都是宝,可产绒、产肉、产奶,皮毛还可加工成皮具,是一项能快速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绿色健康食品愈发受到青睐,驼奶的高营养价值被更多人认可,成为市场“新宠”。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为助力骆驼养殖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一连党支部主动联系优质草料供应商,确保养殖饲料供应稳定,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入户开展骆驼疾病防疫,降低养殖风险。同时,对接团镇相关部门,协调驼奶、驼绒销售渠道,让养殖户“养得好、卖得出、能赚钱”。
  如今,看到骆驼养殖的良好效益,艾山·玉素因又有了新目标:“我打算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同时,训练一批骆驼,到旅游景点开展体验项目,让‘骆驼经济’再多一条增收路。”
  同时,团镇的水产养殖变革也在悄然推进。曾经,受干旱少雨、土地盐碱化等自然条件制约,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但团镇积极转变思路,依托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生态虾、蟹养殖产业,成功吸引各地客商投资。
  在图木舒克亿海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的大闸蟹养殖区,工人们正按照时节规律投喂饲料。公司董事长徐雪君介绍:“我们今年6月开挖塘口,7月8日投放32万只蟹苗。虽然投苗时间较晚,但生长情况超出预期,11月初就能完成全部捕捞,预计产量能达到11至12吨。”
  公司还专门邀请水产养殖能手柯登兴担任技术指导,从蟹苗选育、饲料配比到水质监测,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大闸蟹的投喂很有讲究,每天早上7点、晚上8点各喂一次,早上喂50公斤饲料,晚上喂20—30公斤。精心配比的饲料包含60%的鱼粉、20%的小麦和20%的玉米,能满足蟹苗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柯登兴分享着养殖经验。
  在水产养殖领域,水质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养殖成效。盐碱水与海水在水质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图木舒克亿海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出了一套科学的调控方案。徐雪君说:“海水中的八大离子是平衡的,而盐碱水在不同季节,钾、钠等元素含量会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人工调控,缺什么补什么,同时定时检测水质,确保指标稳定。目前,公司已开挖4个塘口,后续还将推进二期工程,计划再开挖700多亩塘口,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除大闸蟹养殖外,图木舒克亿海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探索的盐碱水“虾菜共生”项目也在团镇“开花结果”。在“虾菜共生”工厂化健康养殖基地,长方形水池上覆盖着泡沫板,一排排叶面青翠的蔬菜扎根在水面栽培床中,无需土壤就能生长;一旁的大水池里,一群群晶莹剔透、鲜活体肥的幼虾正欢快畅游。
  “我们现在有3个300立方米的养殖池和9个100立方米的养殖池,今年虾的产量预计能达到21吨。”徐雪君说。
  通过引入智能设备和工厂化运营体系,运用集水质净化、温度控制、增氧于一体的水循环综合系统,实现从盐碱水养殖到智慧化管理的全面升级。养鱼池和蔬菜架之间由管道相互连接,循环的水既能养鱼,又能种菜,形成生态良好、产品优质、富民增收的现代化水产发展新格局。
  “前段时间我们又试养了黑虎虾和南美白对虾,专业技术人员每天监测虾的生长情况和水质变化,确保养殖安全。”徐雪君说。
  团镇深知特色养殖是职工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从资金补贴、场地协调到技术培训、市场对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全方位支持养殖户。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来投资,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团镇将紧扣稳产、提质、增效、绿色核心目标,深耕农牧结合、草畜配套的发展路径,让养殖业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持续拓展职工群众增收渠道。通过扩大特色种植面积,推动林果结构由传统品种逐步转向多元支撑,让特色林果业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引擎。
兵团广播电视台记者 吴璐 三师融媒记者 阿布力孜·拜克热 特约记者 黄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