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各学校以科技前沿知识为基石,不断优化育人方式,从组建科技社团、引入人工智能设备、开设特色课程、搭建校企合作桥梁等方面,多措并举为学生铺就探索科技、追逐梦想的成长之路。如今,师市已开设科技创新社团20余个,科技创新已不再是少数学生的“特长”,而是校园的一道亮丽名片。
社团多元课程
构建“专业引领+自主主导”培育模式
10月13日,在四十四团第二中学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室内,学生艾科散江·阿不拉艾海在教师王明的指导下,逐步完成无人机星际迷航项目的悬停、绕障等指令。该项目是社团的“热门课程”,每次上课,王明总会被学生围着讨论技术难题,不少学生曾因调试多次失败而失去信心,但教师始终以“引导创新”为核心,将“阻力”化为“创新动力”,让越来越多学生成长为“社团小能手”。
艾科散江·阿不拉艾海告诉记者:“刚开始学习觉得有点难,我都想放弃了,但老师和队员们都鼓励我,我就坚持了下来,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还参加了很多比赛、拿了很多奖,我觉得这个社团很好,我特别喜欢。”
王明介绍,他们教科技课的核心目的不是让学生机械操作,而是引导学生勇于试错、敢于创新。“比如在无人机调试过程中,学生无论失败多少次都没关系,只要有一次成功,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这个从0到1的创新过程,才是科技课最重要的环节。”
自科技创新社团组建以来,四十四团第二中学始终锚定“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打造校园科技教育品牌”的目标,围绕学生科技兴趣与成长需求,开设无人机操控、图形化编程、机器人足球、脑科学探究等多元化课程。目前,社团已吸纳62名学生成员,配备3名专业科技辅导员,形成“辅导员专业引领、学生自主主导”的高效培育模式,实现学生兴趣与课程资源的精准对接。
“学练赛展”一体化以赛事激发创新实践能力
为切实提升学生科技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该校社团打造“学、练、赛、展”一体化成长平台,依托编程无人机星际迷航项目、无人机障碍赛、脑机星球、火星救援等沉浸式科技实践项目为学生赋能,引导学生从“按指令操作”转向“主动创意设计”,让学生将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果。同时,以赛事为抓手,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在校园内营造出“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日前,学校承办师市第二届脑科学人工智能挑战赛,该社团成员一举斩获金、银、铜牌各1枚。其中,学生王建宇团队表现尤为突出,从脑科学项目的信号识别编程,到无人机赛事的路径优化设计,团队在多次赛事中凭借“创新方案”脱颖而出,成为社团“以赛育人”的典型代表。
截至目前,该社团在科技人才培养与竞赛成果上收获颇丰,学生综合素养与学校科技教育水平实现双重提升。社团成员在各级赛事中屡创佳绩,先后在全国AILD青少年设计大赛、兵团首届人工智能挑战赛、师市脑科学大赛、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等赛事中斩获奖项50项,其中11名学生参加全国智能大赛并获奖。
四十四团第二中学校长罗泽友表示,学校积极争取援疆资金,加大投入培养学生在航空航天航模领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利用人才培养资金,坚持校内校外联合,邀请科技工作者进校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
校企协同引入前沿资源拓宽科技视野
为推动科技教育发展,学校还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搭建优质资源对接桥梁,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进校园,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脑科学研究、航空航模等前沿知识开展讲座及课后实践活动。
在社团课上,受邀专家正带领学生学习航空航模起源发展等课程,让学生亲身感受前沿科技,帮助学生打破“课堂与行业”的壁垒,直观了解科技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探索的热情。
校企合作单位鲲鹏智能工坊工作人员童凤娟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开设的课程是航模制作和无人机飞行,作为首家科技类合作机构,我们希望把科研前期的特色课程带入学校,给孩子们提供接触前沿知识机会的同时,通过赛事、研学等平台,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
从课堂上“优化一段编程代码”“设计创新方案”,到赛场上“展示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探索中感受科技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创新能力。科技不仅照亮了学生的成长之路,更为师市科技人才培育注入了“敢创新、能实践”的鲜活力量,让“培养新时代创新型青少年”的目标在校园里逐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