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解放军战士,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我乘坐半个月的绿皮火车和敞篷大卡车,从山东海岸线一路颠簸,来到荒无人烟的大沙漠腹地一个团场的团部。这里视野格外空旷,漫天黄沙飞舞,连一棵树都没有,仅有10间土块房——这便是团场的机关办公室。
一同前来的家属们捂着脸哭泣,大多不愿意下车。大家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原本以为会是风光的场景,没成想却是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
出发前往边疆前,我回河南宜阳老家探亲。同住一个院子的乡党委书记找我做思想工作,希望我能留下来,担任乡武装部部长。我婉言拒绝了乡党委书记的好意,坚持听从组织指挥、服从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初来乍到,我很快就感受到了新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苦,但我没有退缩,心里想着“既来之,则安之”。我和爱人一起收拾了单位分配的“新家”——一个地窝子。简单来说,地窝子就是一个半穴式的草棚。新疆的风沙极大,这个地窝子根本挡不住风。每当沙尘暴来袭,沙土就会透过用盐渍土和成泥浆糊起来的草棚,簌簌地往下落。我们曾用旧床单把地窝子的棚顶加固了一下,可没过多久,一大包沙土坠落,床单很快就被压破了。
“别人能过,我们也能过。”为了给自己打气,我用泥浆在自家地窝子的墙上糊了一块匾额,然后用手指写下“以连为家”四个大字。同事们纷纷来参观我的地窝子和这块“题字”匾额。这一举措不仅给我自己吃了颗定心丸,还鼓舞了身边很多同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们便迅速投入到兵团的建设热潮中。
新生团场的首要任务是开荒屯田。当时推土机只有几台,大部分工作都需要人工完成,比如把沙包推平、拉梗子、平整土地、植树造林等。那时我们吃的面粉里,掺杂了80%以上的苞谷面,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而且当时的生态环境很差,我们便在条田周边都种上了沙枣树。沙枣树耐寒耐碱,生命力十分旺盛,没过多久就长得郁郁葱葱,起到了挡风固沙的作用。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才种上了白杨树,这片土地终于有了绿色的家园模样。
(作者简介:史风纲,男,汉族,1940年2月出生于河南宜阳,退休前为四十六团综治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