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教育沃土上,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带着青春的热忱与奋斗的热血,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讲台为阵地默默耕耘,用知识与爱点亮边疆学生的成长路。他们,是新时代追光而行的教育者,是学生们眼中播撒希望的“点灯人”。东莞理工学院援疆教师杨壮鹏,正是这支队伍里最坚定的践行者之一。
作为广东援疆驻三师大学生实习支教团团长,杨壮鹏带领一批又一批青年大学生奔赴三师图木舒克市,投身基础教育、心理健康、科技启蒙、民族融合等教育事业。
2024年7月,杨壮鹏带领东莞理工学院大学生暑期新疆社会实践队,首次踏上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土地。自此,他接过前任团长肖毅的接力棒,出任广东援疆驻三师大学生实习支教团团长。真正震撼他的,并非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无垠,亦非永安湖的浩渺,而是边疆教育工作者那如胡杨般坚韧不拔、扎根守望的身影。
“奋斗吧!在兵团,你收获的永远比你付出的更多!”在肖毅的鼓励下,杨壮鹏以“校地共建夯基础、心理专项护成长、科普教育促发展、心桥工程润团场”的四维驱动模式,在南疆教育沃土上播撒希望的星火。
作为4所高校支教大学生的“临时辅导员”,杨壮鹏把育人与服务放在首位。面对5个受援中学驻扎地分散、校情各异等管理难题,他编写完成《三师大学生支教团进疆生活工作指南》,并自费购置自行车,承诺“十五分钟内响应需求”,一年来骑行总里程超2300公里。
杨壮鹏时常为支教大学生烹饪餐食,用烟火气温暖异乡学子;邀请银龄教师、留疆工作大学生开设“榜样力量”论坛;组织支教团成员参观图木舒克市规划馆、非遗土陶技艺馆等场所,以兵团精神和屯垦文化鼓励他们“少抱怨、比奉献”。在他的动员与引领下,支教团涌现出一批中小学“教学能手”,其中2名学生在支教结束后选择留疆,将青春扎根边疆教育事业。
2025年,为进一步延伸教育帮扶触角,支教团通过“跟班帮扶”模式支援3所幼儿园师资建设,创新幼教课堂形式以促进粤兵文化交融。同时,杨壮鹏受聘为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客座讲师,用广东故事丰富师市思政教育内容,搭建起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
面对师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的问题,杨壮鹏主动扛起“心灵护航者”的责任。在师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提升项目的平台上,他带领支教团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协助地方教育局、受援学校构建系统化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他还牵头开展“心灵护航送教行”活动,深入偏远团镇学校和幼儿园累计送课25次,覆盖3500余名师生;选派38名中小学教师赴广东培训,以专业力量为边疆学子筑牢心理健康防线,让温暖与关怀抵达每一个孩子心底。
着眼于边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杨壮鹏牢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要同频共振”的理念,积极牵线东莞理工学院与师市教育局共同建设“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服务中心”,重点聚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师资交流、竞赛培训及科普推广四大方向。
得知一线教师扩音设备不足,他主动联系爱心企业,促成捐赠价值12万元的360套教学装备。截至目前,支教团累计协调后方资源捐赠物资近50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学生在各类科技赛事中斩获兵团级奖项6项,科技梦想在南疆校园里生根发芽。
援疆期间,杨壮鹏着力打造促进民族交融的“心桥工程”。他发起粤兵“大手牵小手”书信活动,累计完成800余封书信往来,让粤疆两地孩子在笔墨间传递情谊;带领团队开展夏令营和普通话推广活动,融合校园科技课堂、社区游园会、乡村调研等多元形式,该实践项目成功入选教育部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
此外,他策划“文艺润团场”系列活动,带领支教团走进偏远团镇编排12场文艺汇演,让岭南文化与兵团精神在舞台上碰撞共鸣。相关事迹先后被新华网、兵团卫视、《叶尔羌报》等媒体报道80余次,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今,杨壮鹏仍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师市各学校。车轮碾过的地方,是大学生支教团的奋斗足迹;科普教育基地的灯光下,是学生们追逐科技梦的明亮眼神;心理社团的欢声笑语中,是少年们卸下焦虑的轻松喜悦。这名来自广东的援疆教师,以胡杨般的坚守,在援疆教育路上书写着“传星火、育新人”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