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秋天,年轻的朱虹君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兵团三师四十九团连队教室,黑板上“教书育人”四个粉笔字在阳光下泛着白光。那时的她或许想不到,这方三尺讲台会成为她此后近三十年的人生坐标,也是她人生中最珍贵的底色。
在连队任教的八年里,朱虹君既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还是学生们的生活老师。清晨,她带着学生们朗读课文;午后,她坐在操场边批改作业;傍晚,还要踏着夕阳送学生回家。那些年,她的教案本上不仅写着课程进度,还记着谁的父母会晚点来接学生、哪个学生需要格外照顾。这种将学生视若己出的热忱,后来成了她身上最鲜明的印记。
2004年,朱虹君进入团部学校。第一次站在初中课堂上,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翻开课本,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细细勾勒——片刻后,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便跃然眼前:粗壮的树干撑起浓密的枝叶,遒劲的根系仿佛深深扎进黑板里,在阳光下透着生动的生命力。朱虹君说:“同学们看,这棵树的根,是我们教书育人的‘良心’,没有良心,教育就没了立足的根本;这挺拔的树干,是我们为人处世的‘责任’,有了责任,才能撑起知识的枝叶;而这些郁郁葱葱的枝叶,就是我们要一起学习的道理,它们会让我们的思想更丰盈、视野更开阔。”这棵具象的“教育之树”,为学生推开了“学知识、学做人、跟党走”的新窗口。
2007年,朱虹君紧握右拳,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党旗下的承诺,让她对“教育”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讲台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播种信仰的土壤。
学生们总说,朱老师的课像一场奇妙的旅行。讲到“责任”时,她会带着大家去食堂帮师傅择菜;讨论“诚信”时,又组织起班级“无人售书角”。有次课堂讨论“网络利弊”,平时严肃的她突然模仿起低头刷手机的样子,逗得全班大笑,笑声里却藏着对道理的深刻理解。这种“严肃不失活泼”的魔力,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了最受欢迎的课程。作为党员教师、年级组长,她总把最难管的班级、最棘手的家校矛盾揽在身上,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学困生转化计划”,胸前那枚闪闪发亮的党徽,见证着她教书育人的初心。
课堂上,她是严肃的朱老师;课后,她却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朱奶奶”。“朱奶奶”这个称呼,藏着太多温暖的瞬间:有学生发烧,她背着去医院;有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焦虑,她会偷偷送上一颗糖果,轻声告诉他“没关系,我们都会帮助你”。学生杨馨蕊曾这样对她说:“因为您,我突然想变成您,教育出更多像您一样的人。”
2025年春天,朱虹君被评为三师图木舒克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教育是良心活”这句被她挂在嘴边的话,早已刻进骨子里。从连队教室到中学讲台,从青丝到白发,从普通教师到党员先锋,朱虹君始终守着那份初心:对得起良心,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