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向前,我们的校园充满阳光……”在兵团三师五十团夏河镇第二中学的音乐教室里,悠扬的钢琴声与歌声交织。弹奏者杨红梅指尖流转,目光温柔——这首由杨红梅为学校谱写的校歌,不仅是对艺术的深情告白,更是她17年扎根边疆、以音乐点亮孩子梦想的生动注脚。从怀揣理想远赴新疆的青涩青年,到如今成为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少先大队总辅导员、兵团网上主题队课成员,这名特岗教师用青春诠释了“无私奉献、无悔青春”的深刻内涵。
时光回溯到2008年11月,23岁的杨红梅从四川出发,带着对音乐教育的热忱来到三师。车窗外,平原渐变为戈壁,初到的新奇很快被现实的挑战冲淡:干燥的气候让她嘴唇反复干裂出血,肆虐的风沙模糊了视线,深夜里对家乡的思念更让她无数次萌生退意。“当时真的想过离开,直到听到同事说‘我们娃终于有音乐老师了’,又看到大家放下行李就扎进课堂、把家安在学校小平房的坚守,我心里的动摇慢慢消散了。”杨红梅回忆道。2009年,她正式成为三师特岗音乐教师,将青春与这片土地紧紧绑定。
在课堂上,杨红梅从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像一位捧着星光的引路人,默默守护着边疆孩子们心底那簇对艺术的渴望火苗。她总说:“每个孩子眼里的热爱都不该被辜负。”她发现学生们对艺术充满渴望,便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一对一辅导,从基础识谱到钢琴弹奏,耐心打磨每个细节。“不管我唱跑调多少次,识谱多慢,杨老师从不会急。她总笑着说‘慢慢来,音符会和你做朋友的’。”学生包雪凝说起老师时,眼里满是光亮,“是她让我在黑白琴键上找到了快乐,更教会我怎么像对待音符一样,耐心对待学习、真诚和同学相处。”
曾经对未来有些迷茫的九年级学生张淑婷,在杨红梅带唱的红歌与故事里,慢慢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杨老师不仅教我们唱红歌,还会细细讲旋律背后的故事,从歌词里的家国情怀,到音符里的奋斗精神,每次听都像跟着走进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作为学校少先队工作的负责人,杨红梅主动担当引领者角色:每次策划活动前,她都会先梳理思路、明确方向,一步步带着校外辅导员和教师们熟悉校园教育节奏;她总会结合学校实际优化方案,与辅导员们配合默契无间。为让红色教育真正融入学生成长,杨红梅立足校园阵地,与在团史馆工作的校外辅导员姑再奴·沙吾提紧密协作,共同探讨适配队员认知水平的解说内容与专属解说词,确保孩子们能读懂、讲好团场故事;依托团史馆开设“传承红色文化、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培训班,联动校内校外资源,引导少先队员主动参与志愿讲解活动。她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从基础发音、肢体语言,到表达技巧、实地演练,每一个细节都追求精益求精,助力红领巾讲解员队伍不断壮大。如今,每到周末、重大节日或寒暑假,红领巾讲解员们已成为团史馆里的亮丽风景线——他们眼神坚定、语气铿锵,让红色故事焕发新生,而这背后,正是杨红梅以校为基、以红为魂,默默耕耘的育人答卷。
杨红梅与校外辅导员李佳携手创作的歌曲《晨曦中的兵团》,以悠扬旋律诉说兵团故事,斩获兵团级二等奖;经她和李佳悉心辅导培养的学生张淑婷,更是凭借优秀表现当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成为同龄人中的榜样。面对这些荣誉,杨红梅始终保持谦逊:“这些成绩从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每一份认可的背后,都是三师这片土地的滋养,是身边同事的支持,更是我在边疆教育路上不断成长的最好见证。”
如今,五十团夏河镇早已成为杨红梅的第二故乡。“我早把这里当作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家人。”她说,今后将继续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让音乐贴近生活,帮助更多边疆孩子走上艺术道路,同时带着他们讲好三师故事、兵团故事。17载春秋,杨红梅用热爱与坚守,在边疆教育的沃土上书写了动人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