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光阴,可以让许多事物焕发新生。孔子在《论语》中有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当记者将目光投向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三年,三师和喀什地区的兵地融合又走过了怎样一段历程?
趁着天还没亮透,莎车县艾力西湖镇的村民王建民已经开着小车驶上兵地融合公路去往四十六团永兴镇,以前绕路得小半天,如今一脚油门,瓜果蔬菜鲜灵灵地就能赶上巴扎。
2022年,这条全长近40公里的公路通了车。这边是兵团团场,那头是地方乡镇。两县两乡两镇120万群众的生活半径从此拓宽。赶巴扎的、走亲戚的、上班的……路通了,日子也活络了。
在一年后,兵地融合从“大道”延伸进“地头”。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和周边村结对子,共建3678亩示范田。你传我节水滴灌,我教你科学养殖,一块田两家管,收成好了,笑容也多了。
2024年,好消息又传来了:师市至巴楚县一级公路正式通车,两地的通行时间由90分钟缩短至45分钟。四十二团龙口镇的供气管网也跨过地界,向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古勒巴格村的202户村民家中延伸。
三年耕耘,路通心通,结出了累累硕果。当时间来到2025年,兵地融合的故事还在继续……
一渠水:共育优质教育示范田
2023年6月,自治区党委十届八次全会将南疆区域扩展至五地州及兵团四个南疆师市,打破行政界限,实现政策全覆盖。
如果将区域协调发展比作滋养大地的“干渠”,教育便是流淌其中孕育希望的源头“活水”。当政策之渠连通兵地,如何浇灌出优质教育的示范田?
5月20日,师市与喀什市共建的全疆首个兵地融合援疆示范校——师市第一中学在喀什市揭牌,标志着兵地教育融合开启新阶段。
作为兵地教育资源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成果,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投入3264万元资金,喀什市投入3960万元深圳援疆资金,不断推动两地实现教学理念共研、优质资源共享、教育质量共进。
自2023年12月以来,自治区教育厅与兵团教育局共同选定乌鲁木齐八一中学、乌鲁木齐高级中学、新疆职业大学和新疆警察学院,与师市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全面开展兵地学校协作帮扶。
这场跨区域的兵地结对帮扶构建起兵地教育融合的“主动脉”,从教育资源的“高位对接”到民生服务的“精准落地”,兵地教育协同的触角正延伸到各族群众关心的大事小事。
“现在孩子上学有专车接送,再也不用担心路上的安全问题,我们放心多了。”五十四团兴安镇学校的教师汪大龙满是欣喜。
今年年初,五十四团兴安镇与莎车县城市公交客运有限责任公司开通学生公交专线以来,为80多名中小学生解决了往返兵地的上下学交通难题。
四十八团河东镇三连投入20万元连村共建资金,为巴楚县色力布亚镇科台克力克村幼儿园进行改造升级……教育融合的暖流,正悄然改变更多孩子的成长轨迹。
近年来,师市投入4.33亿元实施新、扩、改建“教育惠民”项目9个,5886名地方学生在师市就读,965名到团镇就学的结对学生成绩普遍提高20—40分,2.5万余人次的学生参与到“小手拉大手”“兵地共建心连心”等主题活动中。
分数提高了,笑容更多了,心也更近了,从“各建各校”到“共育良田”,一渠教育“活水”正润泽兵地万千学子,为南疆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一条链: 共筑产业协同生态圈
谁能想到,当一颗来自师市团镇的红枣,与一枚产自地方村庄的核桃“在一起”,竟能产生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
“从前我们各种各的地,各卖各的货,红枣、核桃再好也就是个原料价。”不少职工在合作社向记者感慨,“现在不一样了,兵地齐心,搞深加工,枣夹核桃每公斤能增加近30元的纯利润!”
2023年7月,四十九团海安镇十八连和巴楚县恰尔巴格乡阿勒台买里村进一步推进兵地优势互补、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两地依托十八连3500亩红枣树和阿勒台买里村4500亩核桃树,联合打造兵地融合合作社——巴楚县疆玉果食品加工专业合作社。
“我们为产品取名‘枣想核你在一起’,是让消费者品尝到的不仅是香甜,更是兵地融合的美好滋味。”四十九团海安镇十八连党支部书记李腾的脸上弥漫着笑意。
2024年,四十九团海安镇十八连依托兵地融合合作社,提供15个就业岗位,实现70余万元的产值,合作社人均增收1.5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四十六团永兴镇六连与麦盖提县尕孜库勒乡亚恰克迪村共建中草药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由连队拿出连村共建资金,盘活村里的闲置土地,试种连翘、黄芩、丹参等中草药206亩,让村民在家门口端上了“就业饭碗”。
“每到农忙时节,我们的技术员都会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从浇灌配比到施肥用药,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四十六团永兴镇六连党支部书记杨小刚看着长势喜人的药田,感慨不已,“以前是各管一片地,现在是同心干一件事,兵地融合不仅种出了好药材,更拉近了两地群众的心。”
近年来,师市辐射带动结对村群众自发在2万余亩土地上运用兵团农业科学技术管理,1600余户群众增收近3000万元。在结对村设置心连心“就业服务驿站”,1.3万余名村民有序到师市、团镇稳定就业,在流动融居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条越走越宽的融合之路,不仅承载着兵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更是两地产业发展从“邻居”变“伙伴”、从“协作”到“共融”的生动实践。
一张网:共织医疗保障服务网
7月28日,兵团卫生健康委与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召开兵地融合发展座谈会,共商医疗融合发展大计。一张覆盖兵地、辐射城乡的健康服务网正在加速织就。
这张网,网住的是民生健康,托起的是兵地各族群众“病有所医”的幸福底线。今年4月,家住巴楚县恰尔巴格乡的73岁老人亚森·买买提便是这场兵地医疗资源共建共享的受益者。
“从前生病总要先想去哪家医院,如今兵地医院都是一家人。”由于突发心肌梗死,亚森·买买提在师市总医院紧急接受手术治疗。凭借专业的医疗技术,师市总医院成功为他赢得宝贵救治时间,最终使其转危为安。
这几年,师市总医院在广东对口援疆的支持下,全力建设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室颤动、心源性休克的病人抢救能力大幅提升,为兵地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现在兵地医保互通了,看病再也不用两头跑,太方便了。”亲身感受这一变化的图木舒克市市民詹静欣喜地向记者说道,她所享受的医保报销即时结算是兵地医保互通互认的重要举措。
2023年5月,师市与喀什地区医保局联合发文《关于深入推进医疗保障领域兵地融合工作的通知》,常态化开展兵地医保业务经办“四个互认”,打破地域限制。“看病报销再也不用区分兵团和地方,这就是我们老百姓最需要的融合!”兵地群众的心声,道出了政策带来的实惠。
8月26日,自治区人民医院与师市总医院、五十一团唐驿镇医院建立合作帮扶关系,有了优质资源的下沉和医疗力量的联动,各族职工群众再也不用为“看专家难”“跑医院累”发愁。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赴师市总医院开展交流活动,四十八团医院组织医护人员到巴楚县阿克萨克马热勒乡博尔其墩村开展义诊,这样双向奔赴的医疗协作,正在温暖越来越多兵地群众。
近年来,师市各团镇医院与周边乡镇卫生院、县医院通过签订病例协作与双向转诊协议,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定期开展病例讨论、联合查房及技术培训,共同织就一张惠及兵地的医疗保障服务网。
一家亲:共连幸福生活同心路
“我俩打小一起长大,家里有啥难处,一个电话就赶过去帮忙,比亲兄弟还亲。”陈洪是四十九团海安镇十八连的职工,如孜阿吉·图尔荪是巴楚县恰尔巴格乡阿勒台买里村的村民,兵地融合连村公路让两地群众结下亲如一家的手足情分。
“兵地1818”(18连+18村)电商项目、“枣丰杯”连村共建长跑活动……从家门口的连村公路到贯通两地的一级公路,每一条道路都成为拉近兵地距离、联结群众情感的纽带。
路通了,大家的心也更近了。自从师市至巴楚县一级公路通车以来,两地群众往来终于告别了“绕远路、耗时长”的困扰。
第三师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塔依尔·艾力真切感受到兵地交通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这条公路通车前,每次回趟巴楚要一个半小时,现在下班早还能赶上家里的晚饭,陪伴家人的时间变得更多了。”
2024年12月印发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省道网规划(2022—2035年)》,将《兵团省道网规划(2023—2025年)》中的所有路线全部纳入,从源头上确保了兵地交通规划“同图同享”。
师市始终坚持兵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一张图、建设一张网”的发展布局,截至目前,总投资98.83亿元,建成图昆公路、图巴公路等兵地融合公路31条,总里程超过1300公里,辐射喀什地区喀什市及9个县、和田地区皮山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现在坐通航飞机去喀什,打个盹的工夫就到了,还能从空中俯瞰叶尔羌河,这样的体验以前想都不敢想!”图木舒克市市民王芳乘坐飞机去往喀什市,方便、省时又新颖的出行方式让她连连称赞。
去年5月,新疆天缘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开通的“喀什—莎车—图木舒克”环飞航线,将原来图木舒克市去往喀什市的4个多小时车程缩短至65分钟。
从路面交通到“空中的士”,昔日遥远的路途变得近在咫尺,不仅畅通了兵地之间的交通脉络,更拓宽了特色农产品的出疆通道,让各族群众尝到了融合发展的甜头。
图木舒克冬枣、伽师西梅、巴楚蘑菇……这些曾经“藏在深闺”的优质农特产品,如今正沿着这一张越来越密的交通网络,更快、更新鲜地走向疆内外市场。
“我们在一起准备文艺节目,就像一家人过节那样融洽。”每年中秋节,兵地各族群众都会带着自家种的冬枣和石榴欢聚一堂。大家笑着、乐着,手里递着瓜果,嘴里聊着家常,早已是无比亲近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