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夕,我正低头整理着刚买回来的国庆挂饰,就听见孩子哒哒的脚步声从房间里传来。他凑到我身边,小手轻轻拉了拉我的衣角,仰着小脸问:“妈妈,国庆长假到了,有什么计划吗?”
我停下手里的活,低头看向他亮晶晶的眼睛,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急着晃了晃我的手,声音里满是期待:“妈妈,我想像去年一样,去棉田拣棉花!”
我和孩子本就早早开始琢磨着怎么过节,此刻听他重提这心愿,我心里顿时泛起一阵软乎乎的期待,眼前不自觉地翻腾起一种颜色:棉田的白。那白色纯净又温暖,藏着比去年更遥远的时光。
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种着几十亩棉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国庆放假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母亲就会把我们唤醒。我们揉着惺忪的双眼,揣着冰冷的干粮,背着装满水的军用水壶,坐着摇晃的驴车往棉田赶。一人多高的棉株上,雪白的棉絮像云朵般缀满枝头,风一吹,便轻轻晃着招人采摘。我们挎着竹篮钻进棉田,指尖勾住棉桃、扯出棉絮,再小心翼翼塞进篮里。太阳越升越高,晒得棉田发烫,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浸透了衣襟,指尖也被硬挺的棉壳磨得发红发疼。
父亲总是走在最前面,他的脊梁被常年的农活压得有些弯曲,却依旧像棵老胡杨般稳稳扎在棉田里。“得赶在降温前把棉花拾完,晒干了好交售,明年的种子、化肥钱全靠它呢。”他说这话时,眼睛始终盯着棉株,手上的动作一刻没停——弯腰、勾指、塞棉,重复的动作从清晨到日暮。那时采棉全靠“手工弯腰”,浇水要等渠水漫灌,施肥得背着麻袋弯腰撒,病虫害全凭经验辨认,一年忙到头,除去种子、化肥的成本,实在挣不了多少钱。
后来我离开家乡到外地读书,又在棉花成熟的季节来到三师图木舒克市,最终在这里扎下了根。记得那年国庆,我们到四十四团良种连采访,车刚驶进棉田区,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无边的棉田里,是拾花工低头忙碌采棉的身影。从日头初升到夕阳把棉田染成金红色,他们那双反复拣拾棉花的手,早被硬挺的棉壳划出道道细痕,新伤叠着旧疤——那是棉田的底色,也是寻常日子里最真实的印记。直到暮色漫过地头的秤杆,他们才缓缓直起酸痛的腰,把装满棉花的布袋扛上肩头,拖着疲惫的脚步结束一天的劳作。
近年来,三师图木舒克市积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进智能采棉机、无人播种机,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一步步让“兵团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未来。
时光悄然轮转,昔日零散的条田变成了连片的高标准棉田,田埂上立着精准滴灌带控制阀,无人机在棉田上空盘旋巡查,农技人员手里的平板电脑上,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实时更新,数据清晰可见。
目前,三师图木舒克市的田间地头处处是喜人的丰收景象:采棉机在银浪般的棉田里穿梭奔跑,金灿灿的香梨采摘装箱后,正准备发往全国各地的一线城市;晶莹剔透的葡萄挂着晨露,凑近便能闻到清甜的香气;红彤彤的红枣缀满枝头,压弯了枝条;养殖基地里,澳洲蓝龙虾、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正批量起网捕捞……这些画卷里,有老一辈军垦人的坚守与奉献,有新一代职工群众的创新与探索,更有新时代赋予这片土地的无限可能。
从过去“靠天吃饭”的被动,到如今“科技种田”的主动;从曾经“盼丰产不丰收”的焦虑,到现在“丰产又丰收”的安心,师市的农业发展,正是新时代兵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在这里,老一辈军垦人用汗水浇灌的土地,如今正焕发着全新的生机;在这里,科技与农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让职工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这里,丰收不仅是庄稼的成熟,更是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师图木舒克市的丰收还在继续,棉田深处的故事也仍在续写。而这故事的背后,是兵团人对土地深沉的眷恋,更是新时代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践。正如那片雪浪般的棉田,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正朝着更美好的未来,蓬勃生长、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