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的清晨,7点的闹钟准时响起——于我而言,一年中屈指可数的早起,皆因对九三阅兵的满心期待。
准时守在屏幕前,当铿锵正步踏响天安门广场,当先进装备列阵缓缓驶过,祖国的强盛与民心的凝聚直击人心。恰在此时,我刚合上历时半年读完的《四世同堂》,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震撼交织碰撞,让我对“和平”与“责任”二字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体悟。
《四世同堂》里,小羊圈胡同的众生相,正是抗战时期中国百姓的缩影。普通人们在时代洪流中,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拒”与“降”的考验。祁老太爷起初抱着“存够三月粮、堵紧家门就避得过战乱”的侥幸,却在北平沦陷的铁蹄下,先后痛失儿子、孙子与重孙子,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才真正读懂“国亡则家破”的残酷真相;钱默吟先生本是个只愿吟诗作画、栽花种草的文人,可在家破人亡的剧痛中觉醒,毅然投身抗日洪流,他的转变让我们看见:一个普通人在国难当头时,亦能迸发撼动人心的勇气与担当。而冠晓荷、大赤包之流为谋私利甘当汉奸的丑态,更反衬出普通民众觉醒的可贵——正是无数像钱默吟这样的人,在黑暗中挺直脊梁站起,才撑起了民族的未来。老舍先生笔下的苦难从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一记振聋发聩的提醒:如果挨打的人忘了疼,那么打人的人怎会停下脚步?
和平从不是凭空而降的礼物,而是千万人用血泪铺就、用生命换来的馈赠。
当屏幕上的导弹方阵缓缓驶过,八岁的孩子兴奋地凑过来:“妈妈,最后那个导弹好威风!”孩子直白的感受,恰是国家发展最生动的注脚。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连一颗螺丝钉都要依赖进口的窘迫;到如今大国重器林立,科技与国防实力稳步提升;从《四世同堂》里百姓为温饱发愁、为生存担忧的艰难岁月,到现在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家中安稳观礼,孩子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健康成长——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代代中国人“觉醒后实干”的结果,是无数平凡人用双手托举起来的盛世。
作为新时代的兵团人,我们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与责任。兵团自成立之日起,便将“屯垦戍边”的信念刻进骨子里,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默默奉献。在兵团的发展历程中,从不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孙龙珍、李梦桃、魏德友、刘前东……这些名字就像一束束光,照亮我前行的路。读他们扎根边疆、艰苦奋斗的故事,读他们用青春与热血谱写的壮丽凯歌,我总会忍不住泪湿眼角。这就是中国,这就是新时代——总有一群人选择负重前行,带着向上向善的力量,如微光汇聚成火炬,照亮未来的征途。
如今的图木舒克市,早已不是我二十年前初到时的模样。还记得那时,这里只有一栋办公楼、一个小卖部、一个小区,满是初建时的青涩;而现在,经过无数人的不懈耕耘,它已变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公路、铁路、航空通达全国……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正蓬勃生长。这背后,是无数兵团人传承“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精神的实干担当。他们让我真切懂得:兵团人的“责任”,就是把戈壁荒漠变成绿洲沃野,把边疆建设得更稳固、更繁荣。
“孩子,未来中国的发展,要靠你们这一代人。”
我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出这句话。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胸前的红领巾在阳光下飘扬,眼眸里闪着亮晶晶的光——那是属于新一代的希望,也是责任传承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