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郑国东:以坚守浇灌希望

发布时间:2025-09-10 13:07: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冯步婷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2011年夏天,二十岁出头的郑国东告别秦岭脚下的家乡,跨越三千多公里,沿河西走廊来到四十四团小学,成为一名教师。14年来,他以粉笔为笔、爱心为墨,书写着对教育的坚守,点亮孩子的未来。
  初到兵团三师四十四团时,眼前的景象让这个陕西小伙吃了一惊,校舍简陋,教学设备匮乏,孩子们的学习基础普遍薄弱。更让他措手不及的是干燥的气候和语言障碍,很多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有限。
  “第一个月,我几乎天天流鼻血,晚上睡不着觉。”郑国东回忆道,“但我从没想过放弃。每当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留下来。”
  他主动请缨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同时还承担起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的职责。白天授课、批改作业,晚上家访、备课到深夜,成为他这个“教育新兵”的日常。为了尽快克服语言障碍,他利用课余时间向当地教师请教学习维吾尔语,还自创“双语教学卡片”,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郑国东看来,教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14年来,他累计家访500余次,足迹遍布团镇的每一个连队。有些学生家住得远,他就骑着电动车前往,常常是天黑出发,深夜才归。
  学生苏玛亚·买海提的父亲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经济困难。郑国东不仅自掏腰包为她购置学习用品和冬衣,每天放学后还为她辅导功课。“郑老师就像爸爸一样关心我。”如今已就读初中的苏玛亚·买海提说,“他让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用爱心浇灌,都能开出美丽的花朵。”郑国东这样说。14年来,他累计资助学生20余人,资助金额超过5万元,相当于他半年多的工资。
  作为“兵团南疆地区胡灯专家团队工作室”成员,郑国东始终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他主持的师级课题《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用语的案例研究》获得一等奖,兵团级课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合研究》也顺利结题。
  尽管获得了诸多荣誉,郑国东始终保持着谦逊本色:“荣誉是集体的,我只是做了教师该做的事。”
  工作之余,郑国东热爱写作、朗诵与篆刻。他创办的“胡杨诗社”已成为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学生们在这里诵读经典、创作诗歌,用文字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教育是传承,更是点燃。”郑国东说,“我要点燃孩子们对美的感知、对文化的热爱、对家国的情怀。”如今,郑国东的学生中有30多人考上了内初班、内高班,有些已经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工作。“最让我自豪的不是获奖,而是看到孩子们成长成才,用知识改变命运。”郑国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