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塔中印象​

发布时间:2025-08-29 16:32: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陈义禄​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生活在南疆一年了,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走过西边的喀什,北边的阿克苏、库车、阿拉尔、轮台、库尔勒,东边的吐鲁番、哈密和南线的和田等地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心去看看,可以说是“心心念念”。仲夏时节7月的一个周末,我们从图木舒克走217国道经阿拉尔往塔中沙漠公路,转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1号公路”,驱车近七百公里,行驶近九小时来游塔中,终于实现了到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中心走走看看的愿望。​
  塔中,即塔中镇——一个神奇而隐秘的地方,向我们撩开神秘的面纱,展露出迷人的风采。​
  塔中镇,顾名思义,位于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也是塔里木盆地中心)的一个小镇,隶属新疆且末县。小镇方圆300公里范围内均被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包围覆盖,沙丘高度一般在几十米到200米,最高有300米左右。受风的影响,为风所移动而形成的沙漠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沙丘多姿多彩,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宛若蛰伏在天地间的大小龙群,塔形沙丘群,呈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变幻莫测。较大的沙丘链幅度可观,最高的金字塔式沙丘,高195米至300米。我们登上沙波顶峰,看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沙峰,似馒头,亦似静卧的龙群,我们感叹大自然的魅力,感叹自身的渺小,心随沙阔,思意无穷。​
  我们的想象中,位于沙漠中心的这个地方是荒无人烟的,其实不然。这是我国最大沙漠里的唯一城镇,据说也是我国最小的一个镇,镇因石油而兴,20世纪80年代塔中油田开发启动,1996年沙漠公路通车后成为物资中转站。2015年7月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批准设立塔中镇,镇政府驻塔中油田作业区。区域内总人口为2万余人,常住人口3千多人,有汉、回、维吾尔等民族,而流动人口却高达90%。​
  小镇只有一条在公路边约200米长的街道,步行逛全镇约5分钟即可浏览完小镇风光,但这里作为镇的设施一应俱全,进入“塔中检查站”后,汽车维修站、客运站、邮局、政务中心、游客中心、探险俱乐部、超市、加油站均正常运行,宾馆六七家、饭店八九家也都热闹非凡,我们下榻在“塔中漠沁佳源快捷酒店”。这里无论是超市物价、饭店餐价、油站油价,都与漠外城市相差无几。街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横跨公路两边的大字牌坊,正面横幅写着“征战‘死亡之海’”,竖标是一副对仗警语“没有荒凉的人生,只有荒凉的沙漠”;背面横幅写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竖标为“建设大油田视无私奉献光荣,寻找大场面以艰苦奋斗为乐”一对励志标语。​
  走入此镇,见游人安详,工人勤劳而忙碌。往来的小车、旅游的房车、货运的大车、拉油的罐车络绎不绝。哪有沙漠的荒凉?又哪有人生的荒凉?​
  塔中镇虽小,却是多条贯通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的中心交汇点,是交通旅游的“补给站”,从连接点的角度看,这里也算是交通便利。从塔中,北可至轮台,西北经“塔中1号公路”到阿拉尔,东北可至库尔勒,南边直达和田地区的民丰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县,路程都在三百公里上下。如果不是抬头放眼即见的沙漠,你真难以想象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心地带。​
  自然的植被除了沙漠还是沙漠,植物极端稀少,除了石油工人人工栽种在道路两旁的红柳、芦苇、沙拐枣等植物构成一条窄窄浅浅且矮小的绿化带外,整个旷野也几乎都是黄沙。​
  这里气候也非常特别,据镇上常住的人说,气候多变是这里很大的特点。因这里属暖温带干旱沙漠,酷暑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整个沙漠受西北和南北两个盛行风向的交叉影响,风沙活动十分频繁而剧烈,流动沙丘占80%以上。据测算,低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动约20米,近一千年来,整个沙漠向南伸延了约100公里。​
  短短两天,了解到这里气候善变的特征后,我们从西北方向的阿拉尔“塔中1号公路”进出塔中。进入时,天气晴好,阳光明媚。只见“塔中1号公路”宛如一条镶嵌在黄色海洋的黑色丝绸飘带,这飘带般的公路随沙漠起伏、与沙漠共舞,随波峰起、波谷落,在浩瀚无垠的沙海中直向远方飘漾、延伸。我们轻驾汽车,仿佛飘行在温暖黄调的仙山琼阁,惬意无比。​
  然而,第二天,我们却经历了一天三变的“多情”沙漠天气:早上,阳光和煦,空气清新,沙漠在蓝天和阳光的映耀下,层次分明,更显温柔可爱;临近中午,天阴漠漠,尘霾笼罩,整个天空灰蒙蒙,骄人的阳光也被沙尘笼罩得昏天黑地,空中弥漫着尘沙,让人牙碜。带着无奈,我们开车上路,打道回府。此时,沙尘暴也凑上“送客”的热闹,风沙漫漫,沙波高处沙尘飘舞,低处沙流翻滚,路面浮沙旋转,或卷起旋涡,或积成沙堆。这阵势,让我们这些没有见过沙漠风暴的人既感惊恐,亦觉兴奋、惊奇,让我们感受到了“流动沙漠”那傲人的脾气。​
  这里除了沙漠风光之外,特别的景致就是石油井架、油气台阀和高耸在沙漠中的电线塔杆。它们都像英雄般的卫士,矗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聆听着沙漠的风声,见证着沙漠的变迁,助力着油田的发展。​
  其中最让人生敬的景点就是被人称为“大漠深处的丰碑”的“塔中1井”。塔中1井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第一口探井,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Ⅰ号构造高点上,于1989年5月5日开钻,1990年11月21日完钻,完钻井深达6505.3米,日产原油576立方米,日产天然气34.07万立方米。它的发现是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揭开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油气大发现的序幕。这里产生了王进喜式的石油英雄王光荣,这里见证了塔里木油气事业大发展的光辉历程,这里书写着石油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这里诠释了石油人“没有荒凉的人生,只有荒凉的沙漠”的豪情,是中国石油工人值得骄傲的丰碑。​
  走进这被人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地带,看着这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塔里木盆地,对比着塔中镇的过去和现在,感受着我们中国人民用艰苦创业、独立自强精神创造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由衷地向“征战死亡之海”的石油工人和建设者致敬!​
  今日之中国,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而是奋斗之海、希望之海。​
  祖国,我为你骄傲;祖国,我为你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