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兵团三师四十四团永安镇一连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里,盛夏的阳光透过大棚薄膜,在翠绿的辣椒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胡马古·吐鲁洪戴着手套的双手在枝叶间灵活穿梭,指尖轻轻一旋,颗颗饱满的红辣椒便落入竹篮,沾着的晨露折射出晶莹的光。“这茬辣椒品相好,早上摘下来,中午就能送到图木舒克市的超市里。”她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眼角的笑纹里盛着丰收的喜悦。
从弯腰弓背在棉田里与风沙较劲,到如今在大棚里打理出一片“蔬”香天地,这位皮肤黝黑、手掌厚实的妇女,用十年光阴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农妇到“新农人”的蜕变之路,更成了连队职工群众眼里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领头雁”。
“以前种棉花,一年到头绑在地里,风吹日晒不说,收入还不稳当。”胡马古·吐鲁洪蹲在辣椒丛旁,语气里带着对过往的感慨。那时,她和丈夫守着几亩棉田,春天播种、夏天打药、秋天拾花,从早忙到晚,“最累的时候,腰像断了一样,晚上躺到床上,动都不想动。”
转折发生在2023年。连队新建的设施农业大棚一排排立起来,雪白的薄膜在阳光下闪着光。“第一次进大棚,看到里面的黄瓜、西红柿长得那么好,我就想,这或许是条新路子。”胡马古·吐鲁洪的眼睛亮了。她打小跟着父母种庄稼,对土地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可看着大棚里整齐的滴灌带、可控的温湿度计,又犯了怵:“都是新东西,能行吗?”
“试试才知道!”丈夫的一句话给了胡马古·吐鲁洪底气。她咬咬牙,承包了3座大棚。从育苗开始学起,她把铺盖卷搬到了大棚旁的看护房,白天盯着温度、湿度,夜里拿着农业书籍一点点读。“刚开始不懂技术,第一批辣椒苗蔫了一半,我蹲在棚里掉眼泪,觉得对不起这片地。”
不服输的劲儿上来了,胡马古·吐鲁洪抱着“学不会不罢休”的念头,跟着团镇请来的农业专家泡在大棚里,把技术要点记在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注释;别的种植户有经验,她就提着自家种的瓜果上门请教,哪怕往返十几公里也不觉得累。半年后,当第一茬辣椒挂满枝头时,胡马古·吐鲁洪捧着红彤彤的果实,笑得像个孩子。
为了种出优质菜,胡马古·吐鲁洪琢磨出不少“土办法”:在大棚里挂黄板诱杀蚜虫,用辣椒水防治病虫害;根据不同蔬菜的生长周期调整通风时间,让黄瓜长得更直、西红柿甜度更高。团镇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她场场不落,回来就把学到的“新招”用到大棚里。“现在我手机里存着好几个农业专家的电话,遇到问题随时请教,咱也得跟上科学种植的脚步。”胡马古·吐鲁洪说。
如今,胡马古·吐鲁洪的大棚成了连队的“样板间”:一排排辣椒株行距均匀,枝叶间透风透光;滴灌系统精准供水,土壤湿度恰到好处。标准化种植让蔬菜品质稳定,不仅占据了周边团镇的菜市场,还通过“访惠聚”工作队搭建的电商平台、社区团购渠道,走进了图木舒克市的各大商超。
“胡马古姐,你看菠菜叶子有点黄,是不是缺水了?”一大早,职工祖丽·努尔买买提就拿着菜苗找到胡马古·吐鲁洪请教。去年,祖丽·努尔买买提在胡马古·吐鲁洪的大棚里打工,看着她把蔬菜种得有声有色,也动了心。胡马古·吐鲁洪手把手教她育苗、施肥、防病害,今年开春,祖丽·努尔买买提承包了1座大棚种菠菜,首茬就卖了好价钱。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这是胡马古·吐鲁洪常挂在嘴边的话。看到她的大棚效益好,连队里不少职工群众也想搞设施农业,她索性把自己的种植笔记拿出来复印分给大家,谁有疑问,她放下手里的活就去地里指导,从选种到采收,全程“包教包会”。
在胡马古·吐鲁洪的带动下,一连已有12户职工承包了设施大棚,种植品种扩展到黄瓜、西红柿、芹菜等十几种。胡马古·吐鲁洪还和大家约定,统一采购种子、肥料,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保证品质;销售时相互帮衬,“谁家菜熟了忙不过来,大家就一起去采收,就像一家人一样。”
“胡马古是连队的‘领头雁’!”一连党支部第一书记、驻连“访惠聚”工作队队长钟玉说起她赞不绝口,“她不仅自己富了,还带动了8名职工就业,帮助5户家庭搞起了种植,真正把大棚变成了‘聚宝盆’。”
夕阳西下,胡马古·吐鲁洪站在自己的大棚前,望着远处连片的设施农业基地,眼里满是憧憬。“我打算再承包两座大棚,试种一些新菜品。”她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语气坚定,“只要肯下功夫,这大棚里种出的不仅是蔬菜,更是咱兵团人红火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