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阿里木·玉素甫:以匠心守诚信 用服务暖人心

发布时间:2025-08-11 12:13: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李关蕊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7月31日,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在一家电动车修理铺前。门口整齐排列着等待“问诊”的电动车,车身上的泥土还带着生活的烟火气。
  铺子里,阿里木·玉素甫正蹲在一辆电动车旁,手里的扳手随着他的动作发出清脆的“咔嗒”声,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他却顾不上擦——这名被职工群众亲切唤作“阿师傅”的修理铺老板,正全神贯注地调试着电瓶,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熟稔与专注。
  作为土生土长的五十团人,阿里木·玉素甫从小就对拆修电器着了迷,家里的收音机、自行车,总被他翻来覆去地研究构造。“小时候看父亲修农具,觉得那些齿轮、螺丝会‘说话’,能把坏东西修好,是件特别了不起的事。”阿里木·玉素甫笑着说。
  20岁出头时,当他提出要去修车铺当学徒,家里人一度反对:“修车又脏又累,不如找个安稳活儿。”但阿里木·玉素甫铁了心,背着工具箱走进了团里的修车铺,一学就是3年。
  2010年,带着一身手艺,阿里木·玉素甫和妻子买合吐木汗·吾布力在五十团开起电动车修理铺。最初的铺子只有一间小门面,靠着修摩托车勉强糊口,为提升技艺,他总会对顾客承诺“修不好不收费”。
  随着电动车渐渐取代摩托车成为乡邻们的主要代步工具,阿里木·玉素甫敏锐地嗅到了变化。“机械原理是相通的,别人能修,我也能。”他买来厚厚的电动车维修教材,白天修车,晚上就着台灯读书本,遇到不懂的就骑着车跑几十公里向老师傅请教。半年后,他不仅能熟练修理各类电动车,还琢磨出一套“低成本维修法”——能修复的决不换,能微调的不拆换,这让他的铺子在周边渐渐有了名气。
  “忙不过来的时候,他就说‘我教你’。”买合吐木汗·吾布力擦着手上的油污,眼里带着笑意。最初她只是负责接待、递工具,看着丈夫每天弯着腰修车,常常累得直不起背,便主动提出学技术。
  阿里木·玉素甫教得仔细,从电路原理到轮胎拆装,一步步带着她练;她学得认真,记不住的就画下来,反复琢磨。如今,买合吐木汗·吾布力早已能独立修车,但每次完工,阿里木·玉素甫总会再检查一遍。他总说:“顾客把车交给我们,就是信任我们,不能马虎。”
  “阿师傅,我的车在路上没电了,能来看看吗?”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只要接到这样的电话,阿里木·玉素甫总会扛起工具箱就出发。去年冬天,一名老人的电动车在雪地里抛锚,他骑着三轮车赶了3公里路,趴在雪地里排查故障,修好时浑身都结了冰。老人过意不去,要多付些钱,他却摆摆手:“说好多少钱就多少钱,天再冷,规矩不能破。”
  在阿里木·玉素甫的铺子里,配件价格明码标价,维修清单写得清清楚楚,遇到老人、学生,还会主动减免部分费用。
  “在这里修车,我放心。”顾客海力卡得·卡特竖着大拇指说。3年前他在铺子里换了电动车轮胎,阿里木·玉素甫特意叮嘱:“3个月内有问题随时找我。”如今轮胎依旧好用。“价格公道,换的零件有保障,上次车筐有点松动,过来随口提了一句,他免费就给修好了。”
  如今,修理铺的门口依旧停满了等待维修的车辆,阿里木·玉素甫蹲在车旁调试的身影,买合吐木汗·吾布力在一旁递工具的默契,成了五十团夏河镇街头一道风景。13载寒来暑往,他们用一把扳手拧出了生活的滋味,用一份诚信赢得了乡邻的信赖,更在平凡的日子里,为这座团镇的烟火气添上了动人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