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李松英:实干精神绽芳华

发布时间:2025-08-11 12:11: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刘首军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在兵团三师五十四团兴安镇二连的广袤田野上,职工李松英的身影早已与泥土、作物融为一体。这个曾经对种植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凭着一股扎根田间的韧劲,硬生生在油莎豆种植领域闯出了一片天——经她精心管护的油莎豆,平均亩产从最初的200公斤跃升至500公斤,数字背后的跨越,是无数个日夜的摸索与坚守。​
  不止于田垄间的深耕,李松英更敏锐地抓住了时代机遇。她拿起手机化身电商达人,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为油莎豆“代言”,让这颗饱满的作物走出田野、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份在土地与网络间架桥的努力,为她赢得了沉甸甸的认可:2023年,她不仅在兵团“网聚职工正能量 争做兵团好网民”主题活动中获评“网络正能量优秀达人”,更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同主题活动中斩获网络达人二等奖。从田埂上的种植能手到屏幕前的带货先锋,李松英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连接产销。她的故事先后多次被人民网、光明日报、兵团日报等媒体报道。
  2018年,李松英不远万里,携夫带子,来到祖国边疆,开启了自己的“新农人”之旅。
  “刚来这里的时候,一眼望去全是沙漠,冬天更是一片荒芜,但我就觉得越是这样的地方,越有机会发展起来!”李松英回忆道。
  起初,李松英承包了80亩地。第一年试种了40亩油莎豆,但产量低,收获的油莎豆还装不满一辆三轮车车斗。李松英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
  为了固沙护田,她又承包了100亩苹果地。每天从二轮电动车换成三轮车,再到开着拖拉机穿梭田间,瘦小的身影总在晨光里第一个出现。“锄草时跪在地里挪,施肥时背着几十斤的桶走,傍晚回家一身泥一身汗,连孩子都笑我像从土里捞出来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油莎豆亩产从200公斤、300公斤,一路跃升到500公斤;苹果园也结出了脆甜的果子。家里添了两辆拖拉机,搬进了亮堂的新房。
  在李松英看来,当好“新农人”不仅仅需要出大力、流大汗,更要与时俱进,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
  为了管理好油莎豆和苹果树,李松英通过不断学习,尝试新技术,渐渐成为职工群众眼里的“土专家”。大家遇到问题也经常到她的地里“取经”。
  李松英不仅是种地能手,还是一名电商达人。
  “拍短视频、开直播的初衷是简单记录日常生活,把自己种植的农产品推广出去,拓展销路。”李松英的短视频账号,基本保持着日更的频率。李松英的直播间没套路:镜头里是刚摘的苹果、带土的油莎豆,她一边擦汗一边讲种植故事,教粉丝分辨油莎豆的好坏,甚至把“怎么种出高产豆”的诀窍全盘托出。
  日子久了,她的账号攒了几万粉丝。但李松英不满足于自己卖货,琢磨出“电商+企业+合作社”的新路子,不仅卖自家的油莎豆、苹果,还联合周边合作社,把红枣、枸杞等农产品搬进直播间;从单纯卖原料,到和企业合作推出油莎豆加工品,销售链条越拉越长。
  “一个人富不算富。”她办起了简易的“电商培训班”,教职工们拍视频、做直播,把自己的经验写成“带货手册”。如今,连队里已有十几户跟着她做电商,去年冬天,光苹果就通过直播间卖出3万多公斤。
  从疆外媳妇到边疆“新农人”,从“门外汉”到“土专家”,从田间劳动者到电商带头人,李松英的故事里,藏着新时代农民的成长密码——不仅要扎根土地,更要望向远方。
  如今,她的油莎豆地成了连队的“实训基地”,直播间成了农产品的“出海口”。沙漠边缘的田地不再荒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跟着她学技术、做电商,曾经的黄沙地,长出了油莎豆、苹果树,更长出了“好日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