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文《有什么抹不开面子的!》,全文1362个字,没有一幅插图。在这个以短、快、图片、短视频充斥的信息爆炸时代,这种类型的推文可能并不好看,但就其内容来说,直击“人情社会”中少数人因“碍于情面”发生违规违纪现象。这一追问,对正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第三师融媒体中心来说,既是警示更是要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线阵地,第三师融媒体中心党员干部手中的笔、镜头、话筒,不仅传递时代声音,更映照着作风建设的成色。破除“面子”藩篱,守住作风底线,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更是筑牢舆论公信力的基石。
“抹不开面子”的背后,往往藏着作风失守的隐患。在第三师融媒体中心工作中,“人情往来”有时披着“业务交流”的外衣:采访对象的“感谢宴”、合作单位的“联谊饭”、基层调研的“接风酒”,倘若抱着“不赴约就是不给面子”的心态松了防线,就可能在觥筹交错中模糊公私界限,在“人情往来”中丧失原则立场。
作为新闻工作者,“面子”从来不是酒桌上的推杯换盏,而是笔下的客观真实、镜头里的民生温度、话筒前的正义之声。一旦被“面子”绑架,损害的不仅是个人操守,更是党媒在职工群众心中的公信力。
破“面子”困局,以案促改是最有力的清醒剂。前几天,第三师融媒体中心再次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剖析的典型违纪违法案例,清晰展现“由风及腐”的演变轨迹——从第一次违规吃喝的“不好意思拒绝”,到后来的“习以为常”,最终在“人情面子”的裹挟中滑向深渊。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为我们敲响警钟: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一顿饭”可能吃掉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一次宴请”可能消解舆论监督的锐气。正因如此,中心党委以师市纠治违规吃喝以案促改工作为契机,将案例剖析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让“人情陷阱猛于虎”的认知深入人心,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筑牢思想防线。
守作风底线,制度约束是最坚实的防火墙。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一阵风”,而是“长鸣钟”。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以“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为抓手,把作风建设融入日常管理。通过政治建设强化“党媒姓党”的政治自觉,让新闻工作者明白“拒绝违规宴请是政治要求而非个人选择”;通过作风建设完善采访、编发、合作等全流程制度,将“禁止违规吃喝”细化为采访纪律“红线”;通过廉洁建设搭建监督平台,让“八小时外”的社交圈纳入阳光监督。这种“制度先行、教育跟进”的模式,正是对“抹不开面子”最有力的回应——当规矩成为习惯,当原则高于人情,“拒绝”便会从“难为情”变为“理当然”。
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风建设的成色直接关系到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命力。第三师融媒体中心记者每天行走在田间地头、工厂社区,既是政策的传播者,更是作风的践行者。倘若在“一顿饭”上失守,怎能指望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倘若被“人情面子”绑架,怎能肩负起“铁肩担道义、讲好三师故事”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是遵规守纪重要,还是人情往来重要”,这对我们而言,既是警醒更是指引。我们手握话筒、肩扛镜头,既需“知世故”——懂基层的烟火气,知群众的真需求,用鲜活语言讲好三师故事;更要“不世俗”——在流量诱惑前守牢导向红线,在人情干扰中站稳党性立场,让每一篇报道、每一段影像都充满正气、传递温度。
党媒姓党,初心为民。把“知世故”的智慧化作贴近职工群众的“脚力”,把“不世俗”的坚守化为内容生产的“定力”。以镜头为笔、以平台为纸,既做懂民心的“记录者”,更做守规矩的“守门人”,让清风正气在每一个融媒作品中流淌,让兵团精神在清朗的舆论生态中愈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