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位于兵团三师四十四团永安镇的石河子大学南疆农业科技创新集成示范基地内,40亩红花种植试验田迎来首个盛花期,艳丽花朵竞相绽放,绘就丰收画卷。
当日早上7点,科研人员与采收工人穿梭在花丛间,熟练采摘。为确保首批红花高效采收,石河子大学科研团队提前通过劳务市场、抖音等多渠道招募工人,累计吸引周边350余人次参与采收。
“我来这儿4天了,1小时大概能采1公斤多一点,每天工作4个多小时,轻松又愉快,还能挣点零花钱。”来自图木舒克市的采收工人伍江笑着分享采收体验。
红花采收不仅为当地职工群众带来额外收入,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新机遇。
红花兼具药用、食用和饲用价值,具有抗寒耐旱、耐贫瘠等特性,易于种植管理。不仅花朵可入药,其籽可榨食用油,秸秆粉碎后还能作为牛羊的优质饲料,实现全株利用。
但在南疆盐碱化土地推广种植面临挑战,石河子大学科研团队在试验田种植105个红花品种,经筛选初步选育出3—5个适应当地土壤条件的品种,并对其进行航天育种搭载,力求突破产量瓶颈,培育兵团自主红花品种。
除品种选育外,探索宜机化栽培模式也是实验基地承担的重要任务。“对于红花产业发展来说,种质和人工是两个关键限制因素。如果能攻破机械化采收技术,对于红花的推广将极为有利。届时,既能减少人工成本,又能提高生产效率。”曹爱萍表示,目前,科研团队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全力攻关,不断进行技术试验和改进。
从品种选育到栽培模式探索,石河子大学科研团队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红花产量和品质,也为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