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沉寂千年的唐王城遗址迎来首批探访者。当游客的脚步踏过唐代烽燧,耳畔仿佛响起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
这座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唐代古城遗址,犹如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尘封的历史记忆,更引领人们走进五十一团唐驿镇——这座在汉唐遗韵与现代文明交织中崛起的兵团城镇,见证其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生态为底的蜕变历程。
1969年10月,五十一团成立,2021年1月,挂牌成立唐驿镇,实行“团镇合一”的管理模式,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更是关键。如何发展?发展什么产业?团镇围绕“稳粮、优棉、强畜、兴果、增特色、促加工”的发展思路,通过技术赋能、产业延链等举措,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今年的唐王古瓜,甜度、口感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今年3月,在团镇十九连的唐王古瓜高标准农田里,机械的轰鸣声奏响了春耕序曲。
2025年,十九连的唐王古瓜种植面积从600亩增至1000亩,连队党支部书记杨永周的脸上难掩欣喜,如今合作社的队伍从36人壮大到52人,大家拧成一股绳,准备在这片土地上闯出红火的致富路。
2024年7月,当唐王古瓜沉甸甸地压弯藤蔓时,连队种植户西尔艾力·衣明穿梭在瓜垄间,黝黑的脸庞挂满汗珠,却掩不住嘴角上扬的笑意。
凭借种植唐王古瓜,西尔艾力·衣明去年的纯利润达4万多元。这第一桶金让他尝到了甜头,干劲更足了。今年他拉着哥哥一起将种植规模扩大到40亩。
站在新整好的田垄旁,他的眼神坚定而明亮,“以前怕种得多,卖不掉,现在团镇有电商助农,我们种植户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只管一门心思提升瓜果品质,让更多人尝到唐王古瓜的美味!”
团镇作为唐王古瓜的主产区,具有沙壤土质、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等特点,具备瓜果成长的绝佳条件,产出的唐王古瓜脆甜多汁、不易上火,成为畅销疆内外的“宝藏产品”。
为推动唐王古瓜实现产业化、特色化发展,2021年,团镇成立图木舒克市唐王古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唐王古瓜”品牌。合作社按照统一种苗、投入、技术、品牌、销售的标准,实行企业化的生产规模和管理方式。
2024年7月,“疆品南下·粤品北上”名优特色农产品唐王古瓜推介会在团镇十九连举行。广东援疆全力助推唐王古瓜实现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唐王古瓜”等唐字号品牌,畅通粤兵两地产销对接渠道,在大湾区火速“圈粉”。
唐王古瓜的持续出圈,成为团镇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团镇以特色农业为抓手,通过技术赋能、产业延链等举措,从品牌化运营的精准发力到跨区域产销的深度对接,每个环节都彰显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动能。
“触摸土陶的温度,品味刀郎的豪情,大美唐驿,等你来寻!”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19中国旅游日”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文旅推介官李怡然立足五十一团唐驿镇的文旅资源,全方位展现当地的人文风情和文化底蕴。
走进位于五十一团唐驿镇的土陶技艺馆,非遗传承人牙合甫江·玉素英正带领游客动手体验土陶的制作工艺,从选土、筛土到上色、烧制,这门传统技艺在传承和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自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收录于中国第二批非遗项目名录以来,当地将之纳入保护项目。于2020年建成的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内,展览室、传承培训室、烧造窑及游客体验区……不仅让坚守至今的陶匠认识到自身价值,更让土陶成为一种艺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时间触摸陶泥、感受土火交融的魅力。”牙合甫江·玉素英擦拭着陶坯上的细泥,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依托土陶馆、博物馆、团史馆等场馆,团镇积极组织开展土陶艺术普及活动,使公共文化场馆成为民间文化艺术特色服务空间。
漫步在团镇,悠扬的乐声总在不经意间流淌。老人弹奏乐器,年轻人乃至孩童踏着节奏舞蹈的场景随处可见,刀郎文化早已融入群众生活的肌理,成为人们表达喜悦、传递情感的独特语言,处处跃动着生生不息的文化脉搏。
2023年2月,团镇成立刀郎文化工作室,采取集中培训、师徒结对、个人自学等方式,加强对刀郎木卡姆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
近年来,团镇坚持以文化人,让文化润疆凝心聚力,2021年成功入选“2021—202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4年,团镇组织开展“村BA”、叼羊赛马、非遗文化展演等活动60余场次,刀郎文化民间艺术团、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展演等活动惠及职工群众10.8万余人次。
在这里,甜蜜多汁的唐王古瓜成为致富“金钥匙”,传承千年的土陶技艺焕发新生机,豪迈奔放的刀郎文化绽放新魅力……这座兵团新城正以文化为笔、以产业为墨,让丝路古韵焕发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