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仑山深处的苍茫云海间,有一座青灰色砖房静默矗立,门头上的“姜万富故居”牌子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座位于叶城二牧场杏花镇四连的小房子,承载着上海支边青年姜万富扎根昆仑山43年,用全部的爱心和精湛的医术救助当地职工群众的历史记忆,在巍巍昆仑山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1966年,刚满17岁的姜万富,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号召,毅然背上行囊,从繁华的东海之滨辗转来到西部边疆。
刚踏上叶城二牧场杏花镇这片土地,眼前的景象让这个上海青年怔住了:没有柏油马路,没有电灯照明,牧民们住着半埋地下的“地窝子”,方圆百里找不到一家像样的医院……
看着牧民们淳朴又充满期待的眼神,姜万富背起行李钻进地窝子和职工群众一起割草、挖地窝子、开荒种地……这一留,便是43个春夏秋冬,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斑白,他把根深深扎进了这片雪域荒原。
叶城二牧场杏花镇的100多个放牧点,像星星散落在昆仑山深处的沟沟壑壑里。当时卫生员急缺,别说大病,许多职工得了小病都没人看。
为此,姜万富1967年被派到师医院医训班学习一年。他深知牧区牧民看病难的疾苦,在医训班期间,刻苦学医,立志要当一名真正的“好医生”。结业后,他回到场镇二连成为一名为牧民看病送药、救死扶伤的卫生员。
为让牧民们及时看上病,姜万富背着药箱,骑着毛驴,在海拔3000多米的牧道上穿行,翻越冰雪覆盖的达坂,蹚过刺骨冰冷的冰河。每半个月一次的巡诊,短则一星期,长则十几天,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他也因此得名——“驴背上的医生”。
1968年那个寒风刺骨的夜晚,牧工节比·阿洪受伤昏迷。姜万富接到消息后,顶着暴风雪摸黑赶路,3个多小时在崎岖山路上狂奔,赶到时已是汗透重衣。
姜万富跪在冰冷的土地上紧急施救,又用毛驴驮着伤员走了2个多小时回到连部,直到凌晨2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歇下。这样与时间赛跑的故事,在他43年的行医生涯里,上演了一次又一次。
牧民们都说:“看到姜医生骑着毛驴的身影,就像看到了救星。”
1977年,姜万富在牧场建起了唯一的一间手术室。说是手术室,其实简陋得让人心酸:一张摇摇晃晃的旧手术床,两个掉了漆的操作台和一盏陈旧的9孔无影灯,这就是他全部的“医疗设备”。
在这个简陋的手术室里,姜万富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成功实施2000多例外科手术,且无一例术后感染,其难度可想而知。他成为牧场建场以来的第一个外科医生,和卫生所的同事们扛起了整个场镇的医疗重担。
从此,姜万富和诊所的同事们更忙了,每年的接诊量在1.1万到1.4万人次,有记录的仅抢救病人就逾千人次,还不算无数次的出诊和巡诊。
当牧民们握着他布满老茧的手,眼里含着泪说“谢谢”时,他总是摆摆手说:“这是我该做的。”
如今,姜万富虽已离世,但他的故事从未远去,这里的职工群众永远怀念着他。叶城二牧场杏花镇将他生前居住的小屋精心翻新,打造成“姜万富故居”。
走进这间朴素的屋子,墙上挂满的荣誉证书无声诉说着主人的荣光,玻璃柜里陈列的旧药箱、听诊器,仿佛还留着他指尖的温度。
前不久,一场以“聆听姜万富事迹 感受初心与坚守”为主题的故事交流分享会在这里举行。来自场镇各连队的退休职工、党员干部、青年代表等20余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共同追溯一位上海支边医生的人生轨迹,汲取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力量。
这里不再只是一间普通的砖房,而是一座精神坐标,丈量着奉献的维度,传递着信仰的力量。
当我们在城市的霓虹里奔波,当我们抱怨生活的琐碎繁杂,不妨走进昆仑山深处的这间小屋,看看那盏旧无影灯,摸摸那只磨破了边角的药箱,听听那些被风沙珍藏的故事。
姜万富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富有,是内心的丰盈;真正的伟大,是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他的精神,就像昆仑山上的马兰花,在岁月里永远绽放着最纯净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