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暖,万物复苏时。眼下正是春耕春播的关键期,兵团三师四十九团海安镇田间地头、设施大棚处处是一派繁忙景象。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团镇党委提早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春耕春播各项工作,坚决打好今年农业生产“第一仗”。
田间“把脉”助春管
3月12日,走进团镇一连职工吾斯曼·吾不力家的冬小麦地,嫩绿的叶片把土地覆盖,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连队农业技术人员朱宣铭正在吾斯曼·吾不力家地里,为冬小麦“把脉问诊”,指导吾斯曼·吾不力科学田管。
朱宣铭蹲下身仔细察看冬小麦苗情,结合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详细讲解冬小麦生长的特点、返青期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
吾斯曼·吾不力说:“我今年种了40亩小麦,现在长势良好。这两天,连队技术员每天都来指导冬小麦返青期间的管理、施肥,我也会严格按要求加强管理。我相信,今年冬小麦一定能实现大丰收。”
一连今年种植冬小麦1500余亩。团镇抢抓时节全力做好小麦返青水滴灌工作。通过积极宣传国家种粮优惠政策、推广小麦优良品种、科学种植技术,指导种植户在返青期时科学用水、肥、药。针对今年冬小麦苗情特点和天气情况,积极与水利部门对接,做到水到即灌、不等不靠、错峰灌溉,做好冬小麦春季管理各项工作,提高小麦产量和效益,为农业增效、职工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提质效
3月28日,走进团镇九连高标准农田里,冬麦出苗茁壮,长势喜人。九连职工艾比不拉·牙生正熟练地操作“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开展自动精准滴灌工作。
“这种精准的农业技术,在小麦田管的过程中,减少了人为的误差,作物的质量也稳定了。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种田越来越轻松。”艾比不拉·牙生高兴地说。
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主要是通过手机APP进行远程监测和控制,根据麦苗缺水情况予以精准灌溉,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自动滴灌系统较大程度上提高了麦田春灌效率,减少水肥流失,降低耕种成本。与此同时,种植户还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实时监控,密切关注农作物生长状况,及时调整灌溉和施肥策略,为农作物生长及田间管理“保驾护航”。
今年,团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全面提升小麦的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多元增收促发展
3月26日,走进团镇一连花卉种植户罗江国的温室大棚里,各类花卉幼苗长势喜人,花卉种植管护人员正忙着移栽幼苗、下苗、培土……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罗江国今年承包了12座设施大棚,主要培育串串红、万寿菊、矮牵牛、美人蕉、长春花、薰衣草等10多个景观花卉品种200万株,这些花卉环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成为装扮城市的“热销品”。
“花卉培育是个速度活,从育苗到销售都需要人手,我们最忙的一天要吸纳务工人员20余人,主要招募团镇职工群众和周边村民,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罗江国说。
“我退休在家,听说设施大棚需要工人,我就过来了。这个花棚离我家很近,干一天能挣130元。对我来说,这既能锻炼筋骨,也能挣点钱补贴家用。”退休职工张俊玲说。
近年来,团镇通过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延伸产业链等途径,引导职工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产业,通过示范带动、政策支持等发展大棚经济,让职工群众实现多元增收。
轮作种植增效益
连日来,小茴香进入出苗期,行行青绿,长势喜人。
走进团镇十五连职工张红丽家小茴香种植地,她正在修补破损的滴灌带。
“我今年首次种植小茴香,试种了50亩,连队‘两委’成员手把手教我们种植、管理技巧,如今茴香出苗率在90%以上。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5月份再套种玉米,提高土地利用率,也增加收成。”张红丽说。
小茴香具有生长周期短、耐干旱等特点,省劳力、易管理、成本低,且种植效益高。通过“小茴香+”种植模式,既不占用土地,也不影响作物生长,间苗、除草、管理都较为方便,有效提升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实现一地多种多收,在有限土地条件下大幅提升经济效益。
今年,团镇立足实际,稳步发展特色农作物种植产业,鼓励职工群众高效耕地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科学设置农作物复合种植模式,促进职工群众多元化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解心茹 杨昌洪 查玲梦 杨昌洪 郭文琴 吴承杰 殷晓霞 章晓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