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以绿意共远方
发布时间:2024-09-25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自然环境恶劣,风沙肆虐,生态环境脆弱。在兵团70载沧桑巨变中,三师人开荒造田、植树造林、修路架桥,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师市党委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致力于构建生态宜居、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城市。
近年来,师市持续推进植树造林活动,完成人工造林533公顷,封沙育林1333公顷,沙化土地治理1333公顷,退耕还林6000公顷。经过一代代三师人的努力奋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构筑了绵延几百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沙漠化的蔓延。
推窗见绿、出门入荫、移步进园……如今的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所到之处皆风景,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生态绿”,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职工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用绿色擦亮城市生态名片
绿树成荫、鲜花绽放,九月的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一幅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现在世人眼前。美丽生态画卷的背后,是师市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中的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目前,图木舒克市建成区内城市绿地面积为903.46万平方米,绿地率42.66%,绿化覆盖率为43.58%,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150.50万平方米,形成了人行步道林荫化、道路绿地公园化、公园绿地功能化的园林绿化体系,为打造美丽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市民阿依加玛丽·热合曼说:“过去小区附近有不少‘脏乱差’的地块,现在都变成了四季有绿、基础设施完备、各具特色的游园和口袋公园,并成为师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为 教师和幼儿给新栽种的树苗浇水。

图为 市民在环境优美的公园静坐休憩。

图为 图木舒克市南北湖风光无限好。
师市结合规划建绿、拆违建绿、留白增绿,已建成公园29处,其中综合公园2处、社区公园8处、专类公园6处、游园13处。目前,人均公园绿化面积达18.2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5.2%,通过实施“公园+文化”“公园+运动”“公园+科普”等建设,种植花卉或彩叶植物,增设便民服务设施、文化元素、智能化健身设施,健全标识标牌,完善功能分区,提升绿化景观,全面实现市民出门见绿、移步进园、处处有景的目标。同时,聚焦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新增青年娱乐设施,为青年提供安全、有趣、包容性和体验感强的绿色公共空间。
“我退休后就来三师了,如今是第3年了,这里空气清新、环境舒适。从小区到公园就几步路,我每天都去公园和好友聊天散步,晚年生活非常惬意。”市民刘凯中告诉记者。
今年春季,师市造林绿化面积2.6万亩,其中新造林2476.3亩、退化林修复1.4万亩、历年造林项目补植补播8923.64亩、城镇绿化68.2亩、连队绿化584.97亩。
目前,师市“屯垦古城、丝路绿洲、活力新城”的城市形象愈加鲜明。2022年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名单,师市获评“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2017年,图木舒克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后,师市更是以打造绿色生态城市为抓手,努力使绿色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绿色,代表着活力与希望,是一座城市最美的底色。小区公园和游园陆续建成投入使用,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健身活动场所,营造了宜居、舒心的美丽家园。如今,在三师图木舒克市一个绿化、美化、彩化交相辉映的网络体系已经建成,并持续发挥着生态功能,成为最普惠的民生工程,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践行低碳理念 筑牢绿色根基
师市坚持把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推动低碳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蕴。

图为 黄沙地里输出源源“绿电”。
“我平时都是骑共享电单车上下班。我家离上班的地方走路有点远,乘公交车又不顺路,骑共享电单车不仅低碳环保,还能欣赏城市风景。”市民李栗说。随着绿色、低碳、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共享电单车成了许多人出行的不二选择。
近年来,师市积极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引入共享电单车、共享单车企业,动态调整车辆投放量,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同时,设立停靠点位,规范市民停车习惯,加强精细管理,让市民出行文明有序。
“我家在四十四团永安镇,但我在市中心上班,每天都乘坐公交车往返,票价只需1元。”四十四团永安镇居民张国忠说,在图木舒克市区乘坐公交车十分方便。作为绿色低碳出行的重要载体,师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客运班线覆盖面不断扩大,开通图木舒克市至五十一团唐驿镇、四十四团永安镇、四十九团海安镇,五十一团唐驿镇到五十三团金胡杨镇公交线路,做到图木舒克市区至周边团镇公交线路全覆盖。
师市在节能减排降碳上做足文章,以光伏发电助推节能减排,推动企业最大限度节能降耗,实现绿色发展。2020年,图木舒克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完成2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通过维护,各设备运行工况得到很大改善,减少跑冒滴漏情况和能耗损失,直接降低设备耗电率。
师市还不断建立健全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把清理残膜作为治理白色污染、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积极开展宣传引导,激发职工群众保护耕地、清理残膜、治理污染的热情。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引进一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2021年,师市废弃农膜污染综合治理考核工作排名兵团第一。
师市连队污水治理也取得新成效。14个团镇(场)的171个连队圆满完成污水管控任务。其中,53个连队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62个连队通过连片收集、单户处理或其他方式实现污水有效管控。与2020年相比,连队污水有效管控率提升至52.22%。
师市上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及碳排放控制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尤其是大力推进光伏发电应用,进一步完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企业节能降耗、机关无纸化办公……在师市,随着绿色理念深入人心,降碳场景随处可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系列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加速形成。
引洪灌溉 让万亩胡杨林“畅饮甘露”

图为 水库开闸放水,为叶尔羌河下游胡杨林生态补水。
“今年我们再度跨流域调水3000万立方米。从永安坝北库开闸放水,3至4天,洪水到达哈拉坤胡杨林区。”8月30日,塔里木河流域喀什管理局水量调度科科长牛建宏说,“在引洪补水前期,我们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一并进行了林区植被调查研究。随后根据调查结果,分片分区域进行灌溉。”
作为塔里木河主要支流之一的叶尔羌河从师市流过,河流两岸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林,成为阻挡塔克拉玛干沙漠向绿洲侵袭的天然绿色屏障。上世纪70年代,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叶尔羌河下游断流、改道,导致林区地下水位下降,胡杨连片干枯死亡,在风沙天气作用下,枯死的树干被风吹倒在黄沙里,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风倒木”林区。实施跨流域生态调水,就成了破解胡杨林退化和有效恢复林区生态的有效措施。
“2022年和2023年,向哈拉坤胡杨林区输水1.86亿立方米,对胡杨林实施有效的灌溉。通过引洪补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反馈,林区的植被得以恢复,动物的活动痕迹明显增多,植被幼苗的生长明显加快。通过前两年的跨流域生态输水,原始胡杨林区生态恶化的趋势正得以缓解。”牛建宏介绍道。
跨流域引洪灌溉期间,为确保水资源合理利用,师市水利部门、林业部门安排专人对泄洪水位、洪水流量实时监测,护林员在林区不间断开展巡护、疏通工作,确保生态水顺利抵达灌区。
永安坝水管站负责人秦新山告诉记者:“我们在永安坝北库突来买提河进行水位、流量的实测和渠道两岸的巡护。经测量,目前流量已达到每秒40立方米。我们将持续做好水位监测和河道巡护工作,确保生态调水顺利完成。”
自2022年首次实施叶尔羌河跨流域生态补水后,喀什噶尔河两岸大面积天然胡杨林和灌木林得到及时灌溉,胡杨树体生长状况得以改善,新发叶片增多,叶绿而厚,红柳等灌木萌发,土壤肥力有所提升,植被覆盖度提高,林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生态修复效果逐步显现。如今,干枯的胡杨长出了新枝,红柳、芦苇等植被逐渐恢复,处处呈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师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今年以来,在小海子水库库外渠周边开展植树造林2次,栽植各类果树1100棵、绿篱3万余株,在加固河渠防御岸线的同时,筑起一道集美化、生态为一体的风景线。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 增厚生物多样性“家底”

图为 数万只候鸟“做客”师市。

图为 永安湖湿地。
水清岸绿皆是景,人水和谐幸福来。近年来,师市深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节约利用水资源,改善城乡水环境,聚力打造秀美可亲、人水相依、城水交融的美丽河湖,实现职工群众对河湖管护治理成效的期盼,满足职工群众对水的最大需求,让每滴水都成为幸福源泉。一条条通向田间地头的水渠纵横交错,一股股流进千家万户的清泉甘甜清冽,一项项兴水治水的水利工程惠及八方……水源充足、水道整洁、水质优良的生态河,为师市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2023年以来,完成小海子水库、永安坝南库、永安坝北库、前进水库等4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积极推进突来买提河、盖米里克河等一系列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在小海子水库,优美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碧水蓝天共一色、生态画卷暖人心。水库不仅发挥着防汛、农田灌溉及城市供水的功能,还改善了库区周边及流域的生态环境,对师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水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师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建设河道堤防护岸、岸坡稳定绿化,打造绿色生态廊道、亲水生态堤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生态与人和谐相处。系列举措的实施,在提高水环境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宜居环境,推进乡村旅游,真正让水环境治理工程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这里的风景越来越美了。”师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巡护队总队长祁宝年拿着望远镜站在永安湖岸边,看着清澈的湖水说,“自从禁止放牧、种植、捕捞、垂钓等活动以来,永安湖的鸟类和动植物数量明显增多,这片湿地更有生机了。”
永安湖,是小海子水库的组成部分,有永远安定之意。自2016年开始,师市依托永安湖山水脉络、平原湿地、大漠胡杨等自然风光,将旅游发展与山水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实施永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
永安湖是候鸟迁徙的“加油站”。每年进入11月中旬,栖息越冬的候鸟陆续来到永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随着气温的下降,候鸟种类及数量逐步增多,野鸭、天鹅、绿头鸭、白鹭、黑嘴鸥、灰鹤等欢聚一堂。那时的永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莺声燕语、万鸟齐飞,成为摄影家拍摄景物的“天堂”。广东、北京、湖南等省市的摄影家常常慕名而来。2018年,永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入选“全国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
据了解,三师湿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已从2018年的219种增加到如今的257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6种、二级保护的有29种。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兵团成立70周年,也是图木舒克市挂牌成立20周年。师市党委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使师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师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完善责任体系,加强制度建设,逐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履职尽责当好生态卫士;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以绿色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图片均来自本报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