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首页>手机版>新闻中心>时事要闻

绿洲沃野绘“丰”景

发布时间:2024-09-18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沃野良田绘“丰”景,广袤田野农事忙。一朵朵棉花争相绽放,一台台机器隆隆作响,职工群众的欢声笑语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释放……
  从“二牛抬杠”到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农业,从分散、碎片化的田地到一望无际的规模化、集约化的高标准农田,从单一的粮食、棉花到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从单一产品到全产业链发展……在兵团70载沧桑巨变的历史长河中,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聚焦突出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实施“农业强师”战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夯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基础,擘画现代农业发展崭新蓝图。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着力做好“土地文章”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师市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着力做好“土地文章”。
  曾经的黄沙戈壁,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变成了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良田”。
  记者走进五十团夏河镇,一排排整齐的高标准农田映入眼帘。“以前每家地都有埂子,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地块变大了,机械化播种收割,既省心又省事。”团镇种植户买买提·艾力笑着说。
  “我们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田块整治、高效节水、地力培肥’的步骤分步实施,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达到农电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的目标。2023年,师市建成高标准农田52.26万亩,让‘农田’变‘良田’。”师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快大说,今年,师市规划建设35万亩高标准农田,一步步“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增效、职工群众增收。
  师市坚持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护、高效益利用”的发展要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优化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和水平,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为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户增收打下坚实“耕”基。如今,“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大农业高标准格局正逐步形成。
加强盐碱地治理
保障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师市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盐碱化土地占耕地总面积的近四成。近年来,师市通过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千方百计向盐碱地要粮食、要效益,利用新技术改良盐碱地,让昔日“不毛地”变成“致富田”。
图为 黄沙地里种出致富“金豆豆”。 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四十九团海安镇十八连以红枣种植为主,因土地盐碱度高,以往采用传统大水漫灌来“压盐沥碱”。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牵头发起的院士科研实验基地项目落地十八连。通过搭建竖井排盐、咸水淡化、光伏抑蒸、地下滴灌和智能控制“五位一体”科研技术平台,将光热资源转化为电能,为抽取、净化盐碱水、滴灌提供动能。这一循环节能方式为盐碱地、盐碱水治理提供了解决方案。
图为 碱水鱼迎来丰收。 伊力亚尔·地里夏提 摄
  据了解,该项目更容易做到精准灌溉和自动控制,减少人为干扰因素,节约大部分水,提高农田灌溉的保证率。
  “谁能想到,沙漠里也能长出这么好的冬小麦,以前想都不敢想。”五十四团兴安镇三连职工岳刚望告诉记者,今年他种植的1000余亩小麦,经过前期的精细化管理,小麦亩产达到480公斤。
  今年,师市近20万亩小麦采用“28+4”缩行增密播种模式,通过缩短行距、增加株距,提高水肥均匀度,促进单产提升。各团镇还大力推广使用“干播湿出”和“井”字型播种技术,确保冬小麦种植良种化、机械化、标准化、水肥一体化。
  此外,师市锚定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两扩、两稳、一提高”工作部署,种植各类粮食41万余亩,夏粮产量增长37.8%。
  昔日荒碱滩,今朝米粮仓。站在三师富饶的土地上,阵阵清风掠过粮田,放眼望去,沃野千里生机勃勃,万千亩盐碱地正成为粮食丰收的重要补充。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开拓乡村振兴“致富路”
  近年来,师市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坚持向沙漠要土地、向沙漠要产业、向沙漠要效益,加快发展戈壁高效设施农业和立体生态农业,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让绿色有机果蔬产业走出一条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日,记者走进四十四团永安镇十三连万亩果蔬产业基地,只见一座座温室大棚排列整齐,棚内生机盎然,反季节果蔬长势正旺。
  据了解,该基地通过“光伏+地源热”的方式,形成香菇、西红柿、辣椒、人参果等各类果蔬“日光温室”种植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还让许多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以前这边都是空地,现在搭建了大棚。每到大棚用工的时候,我们就来基地打零工。”家住四十四团永安镇十三连的努力曼·达吾提对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兼职副业增收非常满意。
  目前,师市已建成香菇蔬菜标准棚5800余座。师市依托戈壁沙漠,加快设施农业科学布局,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打造设施果蔬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为戈壁设施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从大漠深处开辟出来的新型现代化团镇——五十四团兴安镇,水土自然资源禀赋差,生态环境脆弱。在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先行先试,做了“吃螃蟹”的第一人——试种油莎豆,并取得良好效益。
  如今,在高标准农田“打底”,规模化种植、水肥一体化滴灌、机械化播种收获等加持下,五十四团兴安镇2023年油莎豆平均单产500余公斤,最高亩产达到700余公斤,成为全国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油莎豆种植基地。
  五十四团兴安镇还坚持“种养结合、以草定畜、以畜养地”发展理念,不断加强以油莎豆为主导的“种植、养殖、加工”绿色循环产业链,设计开发油莎豆油、饮料、无麸质面粉、啤酒、饲料等产品,从链条上拓宽油莎豆产业生态和市场附加值。现如今,“小豆子”串起了大产业,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子”。
  近年来,师市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优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让耕地持续产生经济效益。
  今年,师市各团镇通过“棉花+茴香”“辣椒+茴香”“玉米+茴香”等套种模式,套播小茴香20万亩,把“小品种”升级成为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乡村全面振兴的“大产业”。同时,着力构建“一连一品”产业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打造全产业链
激活农业“新引擎”
  棉花一直是师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为持续巩固棉花产业优势地位,师市坚持产量产能、数量质量两手抓,常年种植棉花百万亩左右。2023年,师市皮棉单产同比增长4.9%,增速位列兵团各师市第一。
  依托百万亩优质棉花种植基地及周边县市棉花资源,师市大力发展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等下游产业,延伸做强棉花产业链。在优质原材料的吸引下,博实纺织、锦华城纺织、扬子江纺织、玉帛针织等一批纺织企业入驻图木舒克经济技术开发区。
  9月7日,记者走进新疆冠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车间,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一排排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行。该公司计划投入600台喷气织机,打造集生产、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灯芯绒生产基地。
  从一朵棉到一件衣,师市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深入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推动产业链与价值链双提升,让实体经济“主心骨”成为高质量发展坚实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师市还加快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持续加大畜牧业发展扶持力度,从饲草种植、畜禽养殖、产品精深加工方面不断完善做强产业链,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链条发展格局,以全产业链思维谋划推动奶业振兴。
  以前畜牧养殖总为饲草问题发愁,如今师市为畜牧养殖提供饲草地,种植苜蓿、麦草等,建立高产优质苜蓿品种集成示范基地和苜蓿资源收集圃。对于养殖户来说这是一件大喜事,这些饲草的培育是整个奶业链条的第一环。
  在天山金昱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宽敞的现代化奶牛圈舍整齐排列,全自动化挤奶车间生产出源源不断的鲜奶。作为新疆天润唐王城乳品有限公司的奶源基地之一,这里每天生产55吨生鲜乳,约40分钟内就能运送到图木舒克市的天润乳业进行加工。
  从“育好种”加快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研究到“种好草”加强苜蓿等重要饲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科技创新对奶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渐凸显。在天润乳业乳品加工厂,一条条具有国际领先工艺水平的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日均生产纯牛奶、酸奶等乳制品180吨。
  近年来,师市按照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要求,通过全产业链布局、设施农业发展、科技创新驱动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的实施,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赋能发展
走好农业“强师路”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如今,部分高科技产品已被陆续运用到师市农业生产中,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以上。
  今年,师市种植百万余亩棉花,从选种到春耕春播,从田间管理、浇水施肥到采摘,采取“干播湿出”技术、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打药、机械采摘等举措,不断将农业“硬科技”融入生产领域,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为稳棉提质插上“科技翅膀”。如今,师市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
  近日,记者在五十团夏河镇棉花数字化种植托管与示范田旁的一座小房子里,室内机器24小时不间断运转,显示屏上跳跃着复杂的数字与网格,实时监控着灌溉的每一处细节……
  今年,该示范点通过运用智能灌溉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系统,结合田间墒情监测与智能灌溉以及物联网平台的需水模型与灌溉模型以及农业干旱指数,为棉花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技术支持。
  “以前每次灌水都要下地,现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方便快捷、省时省工。目前,棉花全程管理机械化率达95%以上。”种植户吴德利拿着手机在APP上查看棉田的实时监测数据。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机智慧化。
  2023年,在师市万亩棉田里,新引进的国产自走式棉花收获打包一体机正在棉花田里采收棉花。打包一体机能够高效快速地将棉花从棉秆上脱离,通过气流将棉花推送到储存车厢,采净率高达95%以上,平均每天可采收200余亩棉花,相当于450余名拾花工劳动量的总和。
  全程机械化有效推进了棉花采收工作,为种植户减轻了负担。五十一团唐驿镇三连职工张大雄种植棉花已有9年,今年他种植了310亩棉花。在他印象中,每到棉花收获季节都忙得不可开交,用工十分紧张,人工成本也高。伴随着国内采棉机技术的成熟,国产采棉机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赢得了棉农的高度认可。
  “机械化采收比以前人工采收要方便,成本也比以前降低很多,人工采收成本每亩地在800元到900元之间,现在机采成本每亩地只有200元左右。如今国产采棉机能够实现采收打包一体,不仅采得干净,还省时省力,确实很方便。”张大雄对记者说。
  2023年,师市引进我国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的棉花收获打包一体机,集合采收、棉秆分离、打包、卸料等功能,直接将采摘的棉花打包成捆,每隔20分钟就能吐出一个重量为2吨左右的圆柱体大棉包,方便后续运输。国产采棉机正逐渐成为棉花采收的主力军,为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装备支撑。
  田畴织锦绣,沃野遍生金。师市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坚持“稳粮、优棉、兴果、强畜、增特色”思路,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加快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走出了一条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让农业产业的特色和优势更加凸显,农业强、连队美、群众富的壮美画卷正在三师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