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师“油莎豆”何以出圈
发布时间:2024-08-17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介第二批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的通知》,推介50个案例作为第二批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典型案例。三师五十四团兴安镇案例《推进油莎豆标准化生产 开辟南疆绿色循环新路径》成功入选,“油莎豆”火爆出圈。
眼下,五十四团兴安镇1.61万亩油莎豆正值结豆期,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种植户索发增每天都到田间拔草,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他告诉记者:“我一共种了80亩地,去年亩产760公斤,亩产净收入在3000多元。”
五十四团兴安镇农发中心技术人员围绕油莎豆生长周期重点环节,多次深入田间开展技术指导,加强田间管理。种植油莎豆,全部采用高效水肥一体化技术,生育期滴灌水肥10—12次,每亩用水仅需300—350立方米。
五十四团兴安镇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技术人员艾尔肯·图尔荪一边查看油莎豆长势,一边告诉记者:“我们经常到地里实地查看,做好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技术指导。”
油莎豆又名虎坚果、地下核桃,是集油、粮、牧、饲于一体的新型油料作物,综合利用价值高,被称为“沙漠作物之王”,具有易种好管、耐旱耐涝耐瘠薄、出油率高、油品品质好的特点,榨过油的饼粕还可制糖、酿酒和作为牲畜精饲料,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明显。
五十四团兴安镇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常年受风沙侵蚀,土地沙化程度高、肥力低,土地贫瘠。多年来,团镇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模式,不断尝试适合当地种植的作物,发现油莎豆生命力顽强、根须发达、分蘖强、抗风抗旱耐涝,对土壤要求非常低,适宜沙土地种植,通常6月播种、10月收获。
“我们建团初期面临很多问题,当时尝试过种植多种作物,但由于土地贫瘠、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加之气候恶劣,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在多次尝试之后,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尝试种植油莎豆,实现了当年见绿。”五十四团兴安镇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主任李银琼回忆道。
多年来,五十四团兴安镇不断创新和改造种植方式,根据油莎豆生长周期,探索“冬小麦+油莎豆”两年三熟种植模式,提高农业产出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推动油莎豆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作业,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亩产从最开始不到200公斤到现在760公斤,成为当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实现经济总量翻番。
从2017年试种到如今,五十四团兴安镇每年种植油莎豆近2万亩,占当地耕地面积的近二分之一,成为国内油莎豆单体种植面积最大的示范基地,去年产量达8372吨,产值7115万元,同时辐射周边县乡种植油莎豆。2021年,该团镇因油莎豆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油莎豆已成为五十四团兴安镇的一张靓丽名片。
五十四团兴安镇在提升油莎豆品质的同时,不断发展全产业链,引进油莎豆精深加工企业,将油莎豆“吃干榨净”。在团镇产业园区一角,年加工900吨的油莎豆榨油厂、一期精酿啤酒生产线正在有序生产,以压榨油后的豆粕为原料的白酒车间正在扩能改造,二期年产1800吨的酿造车间新生产线即将投用。油莎豆面粉加工、利用油莎豆提取物制作面膜等生产线改扩建项目正加紧推进。
五十四团兴安镇坚持“种养结合、以草定畜、以畜养地”发展理念,不断加强以油莎豆为主导的“种植、养殖、加工”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设计开发油莎豆油、无麸质面粉、啤酒、白酒、饲料等产品,从链条上拓宽油莎豆产业生态和市场附加值,大力培育农业精品,引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