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首页>手机版>新闻中心>基层动态

从临洮到兵团的岁月长歌

发布时间:2025-08-08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记忆的长河悠悠流淌,回溯到1996年,那是命运转折的一年。兵团三师四十九团从甘肃偏远的临洮县接来了近1000名劳务工,我的父亲便是其中一员。从此,他的人生在遥远的新疆大地,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又饱含温情的画卷。
  临洮,那是父亲生长的地方,一座被大山环绕的小城。那里土地贫瘠,生活困苦,人们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累。然而,大山的阻隔并没有磨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四十九团的消息传来,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无数临洮人的心房。父亲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毅然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车。
  那一路,漫长而又艰辛。列车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从连绵的山脉到广袤的沙漠,父亲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样的生活,但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改变命运。
  经过漫长的旅程,父亲终于来到了四十九团十三连。这里是一片广袤的土地,阳光充足,水源丰富,是种植棉花的理想之地。
  起初,一切都充满了挑战。新疆的气候与临洮截然不同,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父亲对棉花种植技术也并不熟悉,面对陌生的土地和作物,他感到手足无措。但父亲是个不服输的人,他虚心向当地的老职工请教,仔细观察他们的种植方法,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每天天不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来到田间地头,浇水、施肥、除草,精心照料着每一株棉花。烈日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为了更好地掌握棉花种植技术,父亲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他在昏暗的灯光下,认真研读每一页内容,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别人请教。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父亲逐渐掌握了棉花种植的诀窍,他种植的棉花产量也逐年提高。
  在辛勤劳作的同时,父亲也在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他用自己十多年的积蓄在图木舒克市买了一套房子。房子虽然不大,却是温馨的港湾。在这个小家里,父亲和母亲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他们一起在田间劳作,一起在院子里吃饭,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在十三连扎下了根。他不仅成为了连队的种植能手,还结识了许多朋友。大家在生活上相互帮助,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父亲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他也渐渐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然而,在父亲心中,始终有一份对家乡的牵挂。虽然在新疆生活了多年,但他依然思念着临洮的亲人和朋友。每年春节,父亲都会带着家人回到临洮,与亲人们团聚。
  如今父亲退休了,却总爱往连队的棉田跑。春天看新苗破土,秋天看棉桃吐絮,有时蹲在田埂上能待一下午。阳光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像撒了层碎银。看着那些棉花,父亲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想起了年轻时的奋斗历程,想起了那些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想起了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点点滴滴。
  父亲从一个偏远山区的农民,变成了兵团的一员,用自己的双手,把苦日子揉碎了,再用汗水和韧劲,纺成了像棉花一样洁白温暖的生活。这生活里,有临洮的山风,有兵团的日光,更有一个普通劳动者,用一辈子写就的奋斗诗行。而那些诗行里的坚韧与热爱,早已像棉种一样,落在了我的心里,等着在往后的岁月里,长出属于自己的春天。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学会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我都会想起父亲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想起他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这些都成为了我前进的动力,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岁月悠悠,时光流转。父亲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也布满了皱纹,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而明亮,他的精神依然饱满而昂扬。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奋斗的意义。​
  我知道,父亲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广袤的新疆大地,也将永远铭记着像父亲这样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