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春节味道
发布时间:2025-02-08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时间跑得真快,转眼间,新年的钟声就已敲响,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浓的春节味道。
在记忆的时空里,春节的味道是欢乐的味道,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味道,是母亲亲手包出来饺子的余香,更是全家团圆的味道。
包饺子是母亲的拿手绝活。除夕的清晨,母亲恋恋不舍地割下旧脸盆、水桶里培育了一冬天的新鲜韭菜,成就连队里独一份的鲜味。碧绿的韭菜碎搭配上炒得金灿灿的鸡蛋碎,再添上一把干虾皮,经过热油激发的鲜香直冲鼻腔,口水总是不争气地喷涌而出。母亲总是慈爱地微笑着,以帮着尝尝咸淡为由,给我们姊妹4个一人喂一口精心调制的饺子馅解馋,浓郁的鲜香刺激味蕾,透过舌尖融入血液,在全身弥漫、流淌,成为我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上世纪70年代,物质条件远不如现在富足,吃肉是件稀罕事。在母亲一双巧手加持下,我家年夜饭的饺子总是丰盛的,菜窖里储存了一冬天的白菜、萝卜、大葱,黄豆换来的豆腐,河南老家寄来的红薯粉条,都能变身饺子馅。4样素馅饺子,寓意着新的一年里素净祥和、四方平安。每一样馅料在母亲心里都是一个美好的祈愿。翠生生的韭菜三鲜馅寄托幸福长久、万物勃发的心愿,清亮亮的白菜粉条馅寓意新的一年福纳百财、百事顺遂,青白分明的豆腐大葱馅则期待孩子聪慧、学业有成,金灿灿的萝卜鸡蛋馅预示着五谷丰登、生活富足。
狭小的厨房里回响着的“砰砰”剁馅声,总是除夕早上的春节序曲。母亲扎着围裙忙着切菜、剁馅儿,右手握刀累了就换左手,左右手不知道换了多少回。到了半晌午,4盆馅料才算准备齐全。这个时段,父亲也奔波30多公里,从支援地方建设工地回家团圆。
父亲和面,母亲拌馅。来自河南永城的小磨香油只有在除夕才会闪亮登场,这也是母亲调制馅料的法宝,几滴芝麻香油就能让我家的饺子在连队拔得头筹。白生生的面团在父亲手起刀落中变成一个个圆圆的面剂子,擀皮总是交给手脚麻利的大姐、二姐,母亲和三姐则负责包饺子,剥蒜、捣蒜泥就交给了我这个“老幺”,全家齐上阵拉开除夕饺子宴的序幕。
母亲会把不同馅料的饺子包成不同的形状。半透明的烫面饺子皮更有柔韧性,包成月牙形的饺子,薄薄的饺子皮能透出韭菜的翠绿,更显生机勃勃;萝卜鸡蛋馅的饺子总会包成元宝形状,更贴合丰收的愿景;白菜粉条馅总能把福袋百褶饺子撑得鼓鼓囊囊,更契合福纳百财的寓意;圆形花边饺子肚大能容,更能包容豆腐大葱馅丰盈的汁水。
父亲总是要把用开水煮过的10枚硬币放在各种馅料里,随机包进饺子里,谁吃到了带有硬币的饺子,谁就在新的一年中福气满满。母亲还会包10个形状各异的糖饺子,与其他馅料的饺子混在一起,谁吃到糖饺子,就意味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
一家人围坐一圈,一边包饺子,一边说说笑笑,年味的温馨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皮薄馅足的饺子很快摆满一张张篦帘。
鞭炮声响起来了,胖乎乎的饺子成群结队地跳进滚水锅,3次点水之后,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了。母亲总是把第一锅饺子趁热分送给街坊邻居品尝,每种馅料的饺子20个,装在一个大盘子里,同住一排房子的6户人家每家一盘。我们姊妹4个则是争抢着给邻居送饺子。带着浓浓情谊的饺子送到邻家,端回来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特产。吴老师家的上海奶糖、刘阿姨家的青岛海鱼干、范叔叔家的宁波年糕、塔吉汗大妈家的新疆馓子……家家都拿出最珍贵的家乡年货与邻居分享,来自全国各地的兵团人用普普通通的食物传递故乡的春节味道。
在烟火气中,第二锅饺子端上了餐桌,冒着热气,散发着家的香气。凝聚着全家人力量的饺子,吃着总是感觉特别香,无论是被饺子馅包裹的硬币硌了牙的意外之喜,还是吃到了糖饺子的甜蜜之喜,温馨的气息总会弥漫在餐桌,氤氲在家的每一个角落,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和愉悦。
藏在记忆深处的春节味道是母亲亲手包的饺子,承载着父母之爱、骨肉亲情、邻里友情,饱含着团圆的幸福,镌刻在味蕾上,烙印在记忆中,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