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首页>手机版>新闻中心>基层动态

书写医疗援疆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2-07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广东援疆“造血式”帮扶兵团三师四十九团海安镇医院

书写医疗援疆新篇章
图为 “师带徒”结对仪式现场(资料图片)。
  卫生健康事业关乎民生福祉,关乎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广东省用医疗援疆紧密联系两座城市,从“输血”到“造血”,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从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到关心百姓身体健康,广大援疆医疗人才为祖国边疆的医疗卫生技术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先进技术扎下根
  “2分13秒,肠镜达盲操作完成!”
  前不久,四十九团海安镇医院外科医生余青从广东省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进修学习归来,刷新了团镇医院肠镜操作用时最短的纪录。
  让先进技术“扎下根”,夯实基层医院高质量发展根基是援疆干部们的一个目标。自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为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推动深化医改任务落地落实,广东援疆支援团镇医院100万元,用于创建“第三师基层示范医院”。
  做好援疆工作,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将更多的“学术财富”留下。团镇医院医务人员通过接受远程教学、远程会诊、远程指导,派出骨干医师、护士进修等形式,重点加强高血压慢性病、消化内科、中医科、口腔科、妇产科及相关科室人才队伍建设。赴广东省东莞市进修培训12人次、参加广东省举办的培训班5人次……数字的背后是援疆的真情,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
  2年前,耿帆在团镇医院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医。而今,“耿医生的门诊排队是最长的”是医院同事对他的评价。
  千里援疆,不仅要为受援地送去一名好医生,更要留下一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只有将“输血”和“造血”并重,才能真正把“肥”施到“根”上。自开展对口援疆工作以来,广东援疆医疗专家通过摸底,了解团镇医院医务人员的实际需求后,采取“师带徒”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传帮带工作。
  黄颖是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的医学博士,也是一名援疆医生。她主动与耿帆成为结对师徒,从理论到实操、从问诊到治疗,耐心细致、毫无保留地指导耿帆,帮助其逐渐掌握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师傅手把手的教学,我的中医理论理解和实践技能都有了显著提升。”耿帆说,自己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最大的受益者是团镇的患者,他们能在家门口的医院通过沙疗、火龙罐、督灸等治疗方法减缓病痛。
  团镇医院共签订“师带徒”协议13人,并以此为契机,以点带面,为医院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提升了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预防筛查暖民心
  除了努力提升结对医院医务人员医疗水平外,广东省援疆医疗专家还组成义诊分队,坐门诊、下连队、到社区开展健康讲座,向职工群众普及健康知识;在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程。通过丰富的健康科普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健康素养。
  日前,71岁的患者库某,因身体不适来院就诊。检查身体时,接诊援疆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与细致入微的观察,察觉到老人的症状异常。经过一系列严谨深入的检查,最终确诊老人患有肺结核。接诊援疆医生主动联系公共卫生科负责人,利用“粤新消结行”专项资金为老人免费采样、拍摄胸片,并详细讲解肺结核的预防知识,相关免费治疗和住院、伙食补助等政策,减轻患者负担。
  团镇医院依托广东东莞爱心企业捐赠的100万元资金,开展“粤新消结行”专项活动,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减轻经济负担。以十三连为试点辐射团镇,创建防治示范社区(连队),对因症就诊的患者及密切接触者、65岁以上老年人和糖尿病人等高风险人群开展筛查。
  对口援疆期间,广东省依托援疆政策支持,把提升基层慢性病防治能力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团镇医院先后依托兵团级高血压专科建设,建立慢病一体化门诊,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工作,全面提升慢性病诊疗与管理能力。2024年,筛查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2300余人,筛查胃肠镜124人,发现消化系早癌2人、胃肠息肉14人,妇女“两癌”筛查600人。打造健康教育宣教室,开展健康讲座272场,覆盖人群近2万人。大力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安装云公卫数据统计大屏,完成慢性病一体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起“防、治、管”三位一体的慢性病防治机制,实现慢性病防控的全人群、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规范管理。
  今年78岁的何丕秀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独自一人居住在距离团部较远的小海子社区,是慢性病一体化服务信息的一名受益者。从家庭医生定期上门诊断到日常药品按需配备,何丕秀老人的病情有专人负责,并跟踪落实。贴心便捷的医疗服务,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还实现了让患者少跑路,有效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硬件提升强能力
  广东对口援疆提升内在实力的同时,也将团镇医院硬件建设同步推进。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内增颜值、外重实用”,对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母婴室、高血压诊室等从空间布局、医疗设备配置等进行装修改造,改善职工群众就医环境。
  “走进医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特别是各个科室的建设布局,很方便我们就医就诊。”患者许建军说,他是一名“老病号”,医院的内部设施改造,让他感觉就诊更加方便。
  团镇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钱斌告诉记者,近年来,医院借助创建基层示范医院援疆资金,配备婴儿辐射保暖台、消化内镜洗消设备、自动纯水设备等设施设备22台,还以职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明确医院学科发展方向,打造兵团级高血压专科门诊,妇产科、消化内科2个师市级专科门诊及口腔科、五官科等多个特色专科。不断加强对外交流,拓宽视野,了解专业前沿,做细、做实重点专科建设的未来发展规划,聘请1名临床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过硬的骨科银龄专家,形成“科有专病、人有专长”,打造“拳头”服务,发挥专科优势,为患者提供专业的诊疗服务,专科门诊接诊患者3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3.5%。
  说起团镇医院最大的变化,院办主任赵家岗说当数中医科。团镇医院中医馆建设项目依托援疆资金,精心设计施工,合理规划布局,经过提质扩容改造,2024年,中医馆使用面积达493平方米,设置康复室、针灸推拿室、熏蒸室、沙疗室、煎药室等中医诊室和中医治疗室10个,购置磁振热治疗仪、沙疗床、熏蒸床、颈腰椎牵引床等中医诊疗康复设备34件,配备中药饮片及中成药308种,门诊年接诊服务患者超3000人次。
  团镇医院软件、硬件方面及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古朴典雅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凸显“岐黄薪火”的鲜明特色,充分满足职工群众多样化的中医药诊疗需求。
  累累硕果源于粤疆连心同筑梦,桩桩件件足以窥见初心、决心、匠心、真心、恒心……团镇医院将始终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优化服务举措,减轻职工群众负担,切实增强职工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