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馕、冷水、摩托与绿色梦想!
发布时间:2025-02-06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胡杨父子”的传奇守护:
干馕、冷水、摩托与绿色梦想!
半个馕、一瓶水、一辆摩托车、一副望远镜,这是司来曼·赛买提父子日常巡护的全部装备。
伽师总场嘉和镇9.24万亩原始胡杨林,来回70公里的戈壁荒滩,59岁的司来曼·赛买提已坚持走了34年。
“以前道路条件很艰苦,当时没有大型机械辅助,为给胡杨林浇水,只能用坎土曼和铁锹疏通水渠,工作难度特别大。而且过去人们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在胡杨林放牧的牧民较多,劝导工作一度进行不下去。”司来曼·赛买提回忆说,由于过度放牧和人为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导致沙尘暴频发,给巡护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穿梭在胡杨与沙漠深处,司来曼·赛买提已不记得这辆摩托车陪伴了自己多久,更不记得这是他的第几辆摩托车,但他清楚地记得这片沙海上有多少棵胡杨,哪一棵胡杨有病虫害,哪一棵胡杨被风沙侵蚀。
“我见证了胡杨在沙漠中顽强生长的每一个瞬间,为胡杨坚韧顽强的精神所折服,每当看到一棵胡杨茁壮成长,就觉得很欣慰。”司来曼·赛买提说,他从小便在这里长大,对这些胡杨有感情,对巡护工作并不觉得十分辛苦,每天只有看到胡杨安然无恙,心里才会觉得安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司来曼·赛买提默默守护场镇这一片青绿。他对胡杨的热爱与守护,深深感染着其儿子吐逊江·司来曼。
2021年从学校毕业后,吐逊江·司来曼毫不犹豫选择留在连队,追寻父辈的足迹,成为新一代护林员。从此,父子两人一起巡林、护林、防火、消除病虫害,用心守护这数万亩坚韧不拔的胡杨。
1月27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这对“胡杨父子”已收拾好装备,踏上一天的巡护之路。这天天气不好,一路上风沙肆虐,扬起的沙尘模糊了视线,但没能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父子俩稳坐在摩托车上,把油门轰得越来越大,越过一个又一个沙丘,最终停留在胡杨林中。
父子俩一边观望周围情况,一边查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仔细检查是否有烧火、放牧的痕迹,是否有病倒的胡杨。饿了就吃口馕,渴了喝口随身带的水,困了就在胡杨林里打个盹。
林有多深,情就有多深。护林的日子漫长且单调,只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乡,胡杨已经融入他们的人生,他们的生活便与此紧紧相融在一起,难割难舍。
“我从小的梦想就是能像父亲一样护林戍边,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片胡杨林,更是家乡的生态环境,是祖国边疆的一抹绿色。”吐逊江·司来曼说。
中午,父子俩完成巡护任务准备返程,为防止有人放牧,他们计划原路返回。行驶到一处胡杨林时,经验丰富的司来曼·赛买提看到有新鲜的羊脚印和被羊啃食过的植被,猜想附近一定有人放牧。于是父子俩顺着脚印一路向前,很快就找到了正在放牧的牧民。经过一番劝导,牧民带着羊群离开了胡杨林。随后,父子俩用自带的棉布将被羊啃破的胡杨细心包扎起来。
“胡杨不仅仅是我们守护的对象,更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在兵团这片沙地上种下一棵树不容易,成活一棵树更不容易。所以我们对待每一棵胡杨,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保护自己的眼球一样,必须细心、小心。”司来曼·赛买提笑着说。
傍晚,夜色中的胡杨林特别寂静,只有摩托车引擎的轰鸣声,越过一个个沙丘,终于看到久违的马路,回到家天已经完全黑了。
吐逊江·司来曼说:“今天是我们回来得最早的一天,平时回来已经是半夜了,有时候太晚干脆在胡杨林里随便找一棵胡杨底下睡一晚。”
这片胡杨犹如一道巨大的绿色屏障,保护着团镇的良田和职工群众的绿色家园。司来曼·赛买提、吐逊江·司来曼这对与胡杨为伴、与寂寞为伍、默默无闻地担当着沙漠戈壁“绿色守望者”的“胡杨父子”,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凝结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巡护工作生活中,让新一代护林人看到了责任与担当。
在伽师总场嘉和镇,像这对“胡杨父子”一样的护林员还有30名,他们都是居住在这里的职工群众,用最深厚、最炽热的情感,共同守护着与自己日夜相伴的胡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