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三师五十四团兴安镇1.6万余亩油莎豆喜迎丰收
发布时间:2024-10-1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近日,兵团三师五十四团兴安镇1.61万亩油莎豆喜迎丰收,团镇抢抓农时,大面积开展机械化收获作业。
在团镇油莎豆种植基地,油莎豆收获机来回穿梭作业,经过旋耕采挖,油莎豆连同根茎被机械挖掘出来,通过传送带输送到滚筒中,经过筛土、抖沙后实现草豆分离,一粒粒圆润饱满的油莎豆被传输到翻斗里,现场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团镇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布古里沙漠中间,种植油莎豆有效阻击了两大沙漠并拢,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积极贡献。同时,采用高效水肥一体化技术,滴灌如同“毛细血管”般精准送达植物根部,大大提高了油莎豆的产量和品质。
“虽然油莎豆本身是一种比较耐旱的作物,但如果不采用节水滴灌的话,一年1000立方米水都不够用。使用节水滴灌设施后,一年只需要300到330立方米水,就能完全满足它整个生育期的用水需求。”该团镇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主任李银琼向记者介绍道。
为实现油莎豆高产稳产,团镇积极推动油莎豆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作业。通过良种、良法的有效结合,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油莎豆从种植到采收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产量也从最初的亩产200公斤到现在的亩产760公斤。
李银琼表示:“我们很有信心,今年的最高单产可以突破800公斤。我们每年都要编制油莎豆高产栽培技术手册,分发到种植户手中,不断提升他们的种植技术,油莎豆产量也逐年提高。”
油莎豆是一种集粮、油、饲草于一体的经济作物,被称为“沙漠作物之王”,地上莎草部分是饲养牛羊的优质牧草,地下豆子具有出油率高的特点。团镇利用油莎豆特性,进行榨油、磨面粉和酿酒等深加工,逐步实现产业链延伸,经济效益明显。
种植户索法增蹲在田间,随手拔起一把油莎豆向记者介绍:“上边长的油莎豆草是最好的饲草,底下的油莎豆剥皮后可以打豆浆、酿酒。油莎豆也是油料作物,别看小小的豆子,它的营养价值非常高。”
团镇充分利用土地优势,推广“冬小麦+油莎豆”两年三茬种植模式,在每年6月初冬小麦收获后种植油莎豆,9月到10月油莎豆收获后再种植冬小麦,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益。
近年来,团镇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模式,自2017年试种油莎豆取得良好效果后,2019年将油莎豆确立为优势产业,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已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油莎豆种植示范基地,2021年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油莎豆)示范村镇。
从茫茫沙漠到万亩良田,油莎豆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日渐突出,“小豆子”成为带领种植户增收致富的“金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