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守护与守望
发布时间:2024-09-09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短暂的休假时光就要结束了,我开始整理行囊,心情是复杂的。思绪里一会儿是家乡的黑山白水,一会儿是南疆的大漠胡杨。百无聊赖时,想读读书,缓解一下矛盾交织、悲喜不明的情愫。坐在书桌前,信手开卷,注意力却还是无法集中,游离的目光最后落在一块化石标本上,开始有所思且有所专注了。
提到化石,大多数人可能和我一样,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只威武霸气的恐龙。因为在我印象中,恐龙化石已成为化石的代名词。我突然萌生出的想法:有没有比距今2亿多年的恐龙化石更久远的存在呢?当然有,专家们称之为古生物化石,一般产生于距今5亿多年前,这种化石的历史远远超过恐龙化石。真的有,这是我真实的体验。5亿年,多少次沧海桑田的变化,而我就真实地在这种巨变的历史与现实中驻守着。
2022年,因工作需要,我从东北黑土地跨越万里来到图木舒克市。弹指一挥间,快两个年头了。记得刚来不久,就接到上级的命令,让我所在的单位出2人陪同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工作人员及北京来的专家去包尔其化石山进行实地探查。包尔其化石山坐落在图木舒克市五十一团唐驿镇,其形如一石龙,北麓高峻,如昂扬之首,南北走向,蜿蜒匍匐。它位于我驻地之西,所以总是能遥望夕阳西下时余晖染红山峰的壮观景色,再加上耳闻过包尔其化石山的种种传闻,徒增了某种神秘感,也激起我对它的探求之心。于是,我主动请缨,如愿成为探查队的一员。
清晨,我们一行5人驾车向包尔其化石山驶去。随着距离山脚越来越近,车尾的烟尘渐渐变大,直至车辆无法继续前进,我们只好改为徒步。向着大山前行时,走一步就是一个脚印,抬一脚便带起一阵烟尘,真是步履踉跄,走了好一会儿,才到这山脚下。略作休息,清去鞋里的灰尘,就开始登山了。
整片山全是石头,薄薄的土层下裸露大片岩石,寸草不生。“过来看,我发现化石了。”一名同伴从地上捡起一块不规则柱体且有着独特纹路的石头,向大家展示。这次的发现激起了其他人寻找化石的欲望,随着向山顶攀进,发现化石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小到可随手拾起,有的直接嵌入在岩石里,和山成了一个整体。大家一起研究、讨论着。与大家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包尔其化石山化石群形成于4.8亿年前的奥陶纪时代,随便一块都是来自亿年前带着时光厚重感的礼物。忽地,脑海出现刚刚来时,路上远望化石山的景色,不禁感叹自然的力量。随着向上攀登,更多不知名的海洋生物化石被发现,低头探索间,不知不觉已登至高处,有风吹过,抬头望去,农田村舍尽收眼底,远山白云遥遥相望,还时不时传出几声鸟啼。
就这样,一行5人在山上逗留近6个小时,中午在山谷中食用冷餐,收获颇丰后,开始下山,还真是应了老话“上山容易下山难”。在相互搀扶下,大家都安全抵达山下,虽然疲惫,却游兴未尽。后来,更有幸的是,我们还组织了一次野营拉练,地点是在化石谷。在山谷中,我又看到了许多化石,有的化石还有“铭牌”说明,再一次丰富了我对化石的知识。这块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近两年的守护中,我常常思索这个问题,有5亿年的化石,几经沧桑的变化;有千年的古城文化,丝绸之路上依旧驼铃悠扬;有光荣的屯垦历史,兵团化成了红色的枣、白色的棉……而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随着风飘到塔克拉玛干沙漠,静静地落在沙漠中,细细体会着漫长岁月留下的自然变迁、文化瑰宝和不屈精神,感受着本地群众的热情质朴,战友们给予的关怀和温暖。革命先辈们挥下的屯垦之犁,不惧艰苦环境,不畏牺牲奉献,继承发扬着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让沙漠变绿洲,使黄沙变良田,使飘落到这片金色“沙漠”的一粒沙,在守望中被映上了金子的颜色。
即将结束在图木舒克市的这段工作旅程,是我人生中一段无可替代的宝贵经历。即将踏上归途,我的心头也始终回荡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敬意。我会继续守望这片历经沧桑、变幻无穷的疆域,守护这片辛勤耕耘、创造奇迹的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