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首页>手机版>领导之窗>团场(镇)>红旗农场>团务公开

“一带一路”干旱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培训班在红旗农场正式开班

发布时间:2024-01-30来源: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重要指示精神,充分挖掘师市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实现盐碱地改造提升,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1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人事局、三师图木舒克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科院新疆分院、红旗农场党委承办的“一带一路”干旱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培训班在红旗农场正式开班。红旗农场党委书记、政委钟凌风主持开班仪式。

  出席开班式的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原党委书记、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及盐碱土专业委员会原主任新疆土壤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田长彦师市科协专职副主席张素玲,阿图什市科学技术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吐尔逊江·吐尔洪。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从事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的专家学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师市各团场(镇)农发中心主要负责人及从事水产养殖的技术人员、养殖户等70余人。 

  本次培训班为期2天,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考察、专题交流、现场教学等形式,系统讲授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工厂化循环养殖体系的水质调控技术及福利化养殖理念、工厂化养殖对虾现状和进展、盐碱地水产养殖与渔业综合利用、盐生植物在盐渍化土壤改良中的应用等经验做法。期间还将对红旗农场室内盐碱水工厂化养殖基地、室外千亩鱼塘养殖基地、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示范项目进行现场教学。 

  在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冯东岳老师讲授的“接力养殖模式在盐碱水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课上,冯老师从接力养殖模式的原理、接力养殖模式的分类、接力养殖模式的优势、接力养殖新模式——海鲜陆养的产生与发展、海鲜陆养的核心本质、西部地区发展海鲜陆养的优势以及接力养殖模式需要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为学员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与分析。冯老师表示,接力养殖模式是在我国水产养殖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涌现出的先进养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以及双碳战略机遇期,对接东、西部优势条件,加快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优质的养殖品种和合理的运营模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科学谋划,必将推动我国西部水产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课后,冯老师耐心为学员们答疑解惑,对学员提出的为什么新疆鱼虾多,贝类少等问题进行耐心讲解。 

  “此次培训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师市各团场挖掘盐碱地、盐碱水资源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学员洪勋华说道。同时,参加培训的学员们也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学习了很多关于干旱区盐碱地生态改良与利用的知识,掌握了更全面的产业化知识和技能,受益匪浅,回去以后将学以致用、积极探索,为师市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贡献自身力量,推动师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自然资源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通过开展此次“一带一路”干旱区盐碱地生态改良与利用培训班,对促进农业生产提质、扩容、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红旗农场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履行好、发挥好兵团“三大功能”“四大作用”,采取更加坚决有力措施,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变土地资源劣势为产业发展优势,培养出更多具备产业发展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新疆盐碱地改良事业的发展。 

  盐碱地在世界范围广泛分布,一度被视为土壤的贫瘠的代表。我国是盐碱地大国,盐碱地面积之大,分布之广、世界罕见,在盐碱地面积排前10名的国家中位居第三,共有盐碱地15亿亩,约占全球盐碱地面积的10%,而新疆的盐碱地面积占全国盐碱地面积的1/3,盐碱地治理是新疆面临的长期任务,这些盐碱地,如果得到治理,既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粮食增产潜在的保障基础,也是未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幸福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