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首页>手机版>领导之窗>团场(镇)>五十四团兴安镇>团场信息

沙漠绿洲织锦绣 美丽兴安满目新——五十四团兴安镇绿进沙退综述

发布时间:2025-04-03来源:五十四团兴安镇

  “快跑,快跑,沙尘暴来了,西边的半边天已经被黄沙笼罩,再不跑就找不见回家的路了……”这是2017年3月的一天,在地里种植苹果苗的五十四团兴安镇二连职工王丹的呼喊声。
  “科长,今年的小麦亩产不到200公斤,这样下去我们怎么生活呀?”2017年来团镇的职工张苏光焦急地询问时任团镇农业科科长的谭志发。
  五十四团兴安镇地处布古里沙漠腹地,常年干旱少雨,水分蒸发量大,曾经每年大风天气110天以上,狂风卷挟着沙尘呼啸而来,盐碱化严重的细质沙地极度贫瘠,农作物生长困难。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2017年,团镇试种了3000亩油莎豆,经施肥、播种、浇水系列流程,五六天试种地块就被小绿芽覆盖了,大家仿佛看到了希望。然而,一场风沙过后,前期播的油莎豆种子一半都被大风连根拔起,工作人员只能根据播种计划继续滴了一遍水。“快来看,快来看,又发芽了,被大风吹起的油莎豆又生根发芽了。”团农业科工作人员石阳春说。
  不见绿洲不罢休,不见效益不止步。一批批职工群众就是这样,向戈壁沙漠不断推进,用6年多时间在戈壁里建起了一座“翡翠”新城。
  向沙漠要生存 厚植团镇绿色底色
  五十四团兴安镇党委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向三面环沙的4.6万亩流动沙漠要生存,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是团镇职工群众的首要任务。
  目前,团镇栽植草方格4048亩、防风林7350亩,种植苹果8946亩、西梅3444亩、红枣1280亩、油莎豆16100亩,形成草方格—防风林—特色经济作物的三级防风固沙体系。
  “马上就能播种油莎豆了,我们要抓紧时间给土地上足有机肥。”2月16日,团镇二连职工于长伟说,“现在的环境真的好多了,前几年沙尘暴经常出现,每次刮起来就是昏天暗地的,什么都看不到,这些年经过团里的治理,晴天多了,沙尘暴少了,种庄稼效益也好了。”
  向沙漠要发展 提升生态“含绿量”
  团镇职工群众都有共识:要想守住这一片来之不易的绿洲,就必须得向沙漠要发展、要效益。在建团之初,团镇党委邀请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石河子大学等多方专家多次来团进行实地考察,经多方论证后,从各种农作物中筛选出了一种最适合本地生长的作物——油莎豆。
  油莎豆是一种价值极高的集油、粮、牧、饲、观赏于一体的多用新型作物,根系发达、分蘖强,抗旱耐涝,耐瘠薄耐盐碱,易种易管理,病虫害少,土质改善明显,防风固沙效果显著。
  为了持续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团镇全面落实林长制,做到每棵树木都有人照管,每条高效节水灌溉系统都能正常运转,以保障林木、作物充足灌溉;每年号召干部和职工群众植树造林、查缺补漏,不断夯实生态屏障,一步步将绿色向沙漠延伸。
  团镇坚持绿色赋能,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模式,持续“走出去、请进来”,深化“政产学研”融合发展,邀请多所院校组建成立了油莎豆产业发展基地、油莎豆工程研究中心,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路网林带配套、机械化播种收获助力,实现亩均产量翻番。
  向沙漠要效益 提升发展“含金量”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团镇的油莎豆种植面积达到1.61万亩,并实现“种植—加工—榨油—酿酒—豆粉—高蛋白饲料—养殖”现代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最大限度发挥油莎豆“浑身是宝”的价值。
  根据油莎豆生长周期,团镇还探索“冬小麦+油莎豆”两年三熟种植模式,减少土地闲置期,提高农业产出率,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每年盛夏,从天空俯瞰,这片漫漫的油莎豆草就像一张绿色的地毯,铺在褐黄的沙漠戈壁滩上,碧绿璀璨。
  团镇党委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理念,“林果+林下养禽”“林果+套种+有机肥”“残次果+养殖+有机肥+种植”等立体复合型循环农业产业模式也在不断做大做强。根据“以种定养、种养结合、以草养畜”的发展思路,团镇循环绿色、变废为宝的特色养殖业也在向好发展。
  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让广大职工群众切实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红利。“我家去年种植40亩苹果,个头大、口感好,产量20多吨。销售时节,电商主动找我合作,根本不愁销路,和前年相比增收近3万元呢。”三连职工王秀玲高兴地说。
  “我们在地里种过油葵、玉米,由于风沙太大,最后就只剩油莎豆了,没想到油莎豆变成了我们增收致富的‘金豆豆’。随着油莎豆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团镇的生态环境也改善了。”三连职工索法增感慨。
  2024年,油莎豆种植面积1.61万亩,单产530余公斤,最高亩产886公斤。团镇逐步建成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油莎豆种植示范基地,形成一条以油莎豆为主的“种、养、加”绿色循环生态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宽职工群众的增收渠道,也充分反映新时代兵团人扎根边疆、艰苦创业,把沙海变良田、把荒漠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团镇党委围绕油莎豆绿色循环产业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以油莎豆产业为主导的现代绿色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持续释放活力。团镇先后获得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第二批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等荣誉。
  向沙漠要生态 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
  “今年,又有上万只灰鹤来团镇越冬了,这已经是它们来的第四个年头了,而且它们这次还带来了新朋友——灰雁。”正在田间地头拍摄的工作人员刘百庆感慨道,“以前刮黄沙的时候,哪里见过这么多的鸟啊,现在这些鸟愿意千里迢迢来我们这里歇脚,团镇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团镇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主任李银琼说:“幼年期的灰鹤和往年相比,占比在增加,种类也比往年增多。”
  二连职工吴琦高兴地说:“今年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雁与灰鹤一起飞到这里越冬。这说明我们的环境更美了,生态更好了。”
  这座崛起的“翡翠”新城,不仅是职工群众的幸福家园,也给灰鹤、灰雁、野兔、野鸡、黄羊等自然精灵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宝贵绿洲,大家共同“定居”在这里,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书写了沙漠中的绿色奇迹。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团镇职工群众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不仅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还实现了增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