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首页>手机版>领导之窗>团场(镇)>五十四团兴安镇>团场信息

三师图木舒克市1.61万亩油莎豆喜迎丰收

发布时间:2024-11-28来源:

  近期,五十四团兴安镇1.61万亩油莎豆迎来采收季。当地充分发挥机械化高效作业的优势,积极开展作物收获。
  在五十四团兴安镇油莎豆种植基地,油莎豆专用收获机穿梭其间,执行采挖任务。随着旋耕机的深入作业,油莎豆及其根茎被精准挖出,通过传送带送入滚筒装置中。经过精密的筛土与抖沙工序,草与豆实现完美分离,一粒粒圆润饱满的油莎豆被精准传输到翻斗里,现场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繁忙的气息。
  跟着油莎豆收获机进行采收的种植户索法增表示:“去年我种植的油莎豆亩产760公斤。今年,预计亩产800公斤左右,亩利润3000元左右。”
  五十四团兴安镇坐落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布古里沙漠腹地,油莎豆种植在这里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油莎豆种植过程中,巧妙运用高效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滴灌系统如同“毛细血管”般精准地为植物根部输送水分与养分。这种既节水又高效的种植模式,不仅显著提升油莎豆的产量与品质,更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显著贡献。
  “油莎豆作为一种耐旱性较强的作物,在未经节水滴灌技术的运用下,面对沙漠性土壤,年耗水量可轻易超过1000立方米。自引入节水滴灌设施以来,其年度需水量减至300立方米至330立方米之间,足以满足其整个生长周期的用水需求。”五十四团兴安镇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主任李银琼向记者详述道。
  为提高油莎豆高产稳产能力,当地积极推行油莎豆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作业模式。通过良种良法的有效结合,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技术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油莎豆的种植至采收全过程已实现机械化管理,产量由最初的亩产200公斤提升至现在的亩产760公斤。
  “今年,油莎豆最高亩产有望突破800公斤。我们每年都会精心编制油莎豆高产栽培技术手册,并不断对其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每一名种植户都能掌握最新的种植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油莎豆产量也将逐年稳步提升。”李银琼对此充满信心。
  油莎豆是一种多功能的经济作物,被誉为“沙漠作物之王”。它易于种植和管理,具有极强的耐旱、耐涝、耐碱性以及对贫瘠土壤的适应能力,特别适合在沙化边缘地带和盐碱地种植。油莎豆的地上部分是牛羊等牲畜的优质饲料,其地下的豆子富含油脂,具有很高的出油率。利用油莎豆的这些特性,当地正逐步发展产业链,进行深加工,如榨油、制粉和酿酒等,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当地充分利用土地优势,推广“冬小麦+油莎豆”两年三茬种植模式,在每年6月初冬小麦收获后种植油莎豆,9月—10月油莎豆收获后种植冬小麦,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益。
  “根据油莎豆的生育期,这一茬作物基本上在9月底就可以收掉,收完后紧接着再种上一茬冬小麦,待来年6月收完冬小麦后,再复播一季油莎豆,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通过这种两年三熟制的模式,减少土地的裸露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地的二次被侵蚀。”李银琼说。
  近年来,五十四团兴安镇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模式,自2017年试种油莎豆取得良好效果后,2019年当地将油莎豆确立为优势产业,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已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油莎豆种植示范基地,2021年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油莎豆)示范村镇。从茫茫沙漠到万倾良田,油莎豆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日渐突出,“小豆子”成为带领种植户增收致富的“金豆子”。
  索法增回忆道:“我们刚开始来的时候地里边油葵、玉米啥都种过,由于风沙太大,到最后就只剩油莎豆,它起到一个防风固沙的作用,现在又是一笔收入,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经过7年的发展,当地已实现向沙漠腹地推进7公里,“人进沙退”的人间奇迹不仅使绿化覆盖率从2017年的8%提升到现在的52%,而且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