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首页>手机版>领导之窗>团场(镇)>五十四团兴安镇>团场信息

五十四团兴安镇——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绿美答卷”

发布时间:2024-07-12来源:美丽五十四团

  “迎风勇敢闯,脚踏大漠疆场,开渠植林,身披烈日星光……”在五十四团兴安镇,这首耳熟能详的团歌《青春的荣光》曾是团镇人艰苦戍边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片曾经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土地上,他们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态壮歌,将昔日的荒漠变为今日的绿洲。
  近年来,团镇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这座沙漠新城,职工群众安居乐业,享受着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福祉。
  2016年以来,在团镇党委的领导下,党员干部、职工群众齐心协力,共同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他们走进沙漠,挖坑植树、浇水施肥、巡查维护……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生态的良好氛围,一片片绿色的树林在沙地上拔地而起,为团镇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作为第一批入连队的职工,王秀玲亲眼见证了这一过程的艰辛与不易。“那时候,我们每天都要在沙地里挖树坑、植树苗、浇水,刚刚浇完的水很快就会渗到沙层下面去,树苗根本吸收不了多少,我们不得不频繁地浇水,有时候一天要浇好几次,太阳晒得皮肤火辣辣地疼。但是,我们都没有退缩,坚持到了最后,也看到了希望。”王秀玲眼泛泪光地回忆道。
  据统计,截至2024年,团镇共栽植草方格4396亩、防风林7300亩、油莎豆1.61万亩、苹果树8900亩、西梅3323亩,建设形成了“草方格—防风林—特色经济作物—特色林果”为一体的防风固沙体系。团镇绿化率从最初的8%提升到现在的52%,年降水量也由44.7毫米增加到185毫米。气候和生态条件得到逐步改善,生态卫士作用有效发挥,生态环境面貌日新月异。
  近年来,团镇党委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油莎豆绿色产业。通过选育优质油莎豆品种、推广节水灌溉、有机施肥等绿色种植技术,不断提高油莎豆的产量和品质。同时,积极引导职工群众转变种植观念,将油莎豆种植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团镇发展绿色产业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当初种什么失败什么,小麦、油葵、玉米颗粒无收,这给当时的我们带来巨大的打击和沉重的压力。”团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谭志发说。
  在逐步的探索中,油莎豆进入大家的视野。2019年,团镇将油莎豆确立为优势产业,不断扩大种植规模。2021年,团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油莎豆)示范村镇。2023年,团镇油莎豆种植面积达1.61万亩,占团镇耕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左右,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油莎豆种植示范基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据了解,2023年以来,团镇油莎豆最高单产实现760公斤,平均亩产实现436公斤,同比增加193公斤。
  “油莎豆浑身都是宝,是一种集粮、油、饲草于一体的农作物,耐碱耐旱,特别适合在沙地、盐碱地种植,防沙治沙效果立竿见影。”谭志发表示,“油莎豆草可作为上乘的饲草饲料,豆子延伸出来的精加工产品种类繁多。目前,团镇通过油莎豆深加工油莎豆啤酒、油莎豆油、白酒、功能性面粉等多项产品,真正把油莎豆‘吃干榨净’,同时也体现了油莎豆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
  随着油莎豆产业的发展,“小豆子”不仅是“制绿法宝”,还是鼓起广大职工群众“钱袋子”的“金豆子”。
  道路四通八达,团镇绿植环绕,职工群众安居乐业……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团镇徐徐展开。
  团镇紧紧围绕环境治理、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对辖区环境空气、地表水、生活污水进行监测;协同环保公司对团镇内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垃圾“日产日清”;生活污水经主管网排至污水处理厂进行沉淀,采用氧化塘天然蒸发污水处理方式,实现污水系统覆盖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为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团镇定期开展拉线修边、路面维修清洁、路基维护维修等工作,团镇道路管理养护责任进一步明确。
  2023年以来,团镇投入资金采购移动式红绿灯7台、爆闪灯12个,整改警示反光桩200个,逐步对团镇主干道交通标识进行完善,切实保障职工群众出行安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团镇注重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通过义务植树、环保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职工群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如今的团镇已成为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职工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这里,人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享受着和谐的社会氛围。这一切都离不开团镇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的共同努力。团镇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