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首页>手机版>领导之窗>团场(镇)>五十一团唐驿镇>团场信息

三师图木舒克市:保护中传承 传承中发展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4-12-17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第三师图木舒克市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坚持保护优先、传承为本,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全面性系统性保护。

  在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时常有参观者前来参观游览。馆内展厅古代屯垦戍边尤为醒目,以出土文物、图片、史料资料结合多媒体展示互动屏、油画、雕塑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新疆古代屯垦戍边历史,通过大量历史文物引导参观者穿越时空,领略悠久的屯垦历史和文化底蕴。

  为充分发挥文化遗产教育职能,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不断加强学术科研、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对外交流、人才培养等建设。同时,注重引进各类临时展览,补充和完善固定展览内容,充实展陈内容。

  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袁强告诉记者:“我们以唐王城遗址考古工作为依托,积极筹备第一期和第二期考古成果展,通过一系列举措让文物‘活’起来。”

  唐王城遗址是古丝绸之路上一座具有文化内涵丰富、保存状况良好等特点的综合性遗址,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唐王城遗址考古、研究、展示、利用工作启动以来,大量陶、铁、玉、麻毛纺织等珍贵文物通过展陈走进大众视野。该遗址作为新疆境内古丝绸之路中道上的重要古城遗址,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为保障遗址本体及其环境安全,师市按照确定保护目标、划定保护范围、建设地带等方式,制定相关保护措施,确保文物安全性和完整性,做到文物保护全覆盖。

  “看护遗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这个岗位上我坚守了8年之久。期间,几十公里的路,我每天巡逻4次,一次没落下。这是我们自己的财富,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它。”买买提明·赛买提是唐王城遗址看护员,主要负责遗址的日常巡护等工作。

  “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目前已完成师市现有15处不可移动文物‘四有’工作。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完成第二阶段野外调查工作,普查登记1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复查率100%,新增率大幅度提升。”袁强说。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师市严格遵循普查标准,紧扣时间节点,着力做好以不可移动文物为对象的普查调查全流程工作,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摸排、普查和保护,积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已有文化遗产及时设置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标志牌。系统了解和掌握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状况等基本信息,为后续的文物保护、研究等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目前,师市查明并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约10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兵团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国家级、省级(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

  袁强介绍,针对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馆藏4000多件可移动文物,推进产品规范化管理,完成藏品登记、建账等工作。申请预防性保护项目,通过购置囊匣、文物专用储藏柜等方式,改变文物储藏微环境,加强保护措施。计划申请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让文物以数字化形式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师市通过全面摸清各个文物项目分布状况与保护现状,在分级、分类建立健全文物档案的基础上,采取更多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措施,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路径,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为文旅发展寻找新资源,为文化遗产展示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在做好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上,师市注重文旅融合发展,土陶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文旅产业发展全过程,以文兴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工作人员古力加玛力·买买提说:“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土陶馆通过设置研学基地、体验土陶制作、知识科普教育等方式,让土陶制作得到更好的传承。目前,共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接待团体2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