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上级媒体看三师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兵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三师四十四团方案

发布时间:2021-08-16 00:15:00来源:兵团日报作者:牛永刚 陆小龙 刘美惠子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图为 十八连群众阿里木·克力木住进80平方米安置新居,在自家院落开办拌面馆。王华亮 摄

  最近,三师四十四团各连队都在进行一场讨论:如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引发这场讨论的,缘于一块奖牌——6月8日,四十四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代表赴京喜领“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奖牌。

  “有了成果,不代表可以松劲。”全团上下,心往一处想。

  前几年,为了实现脱贫,四十四团实施了产业扶持、住房保障、教育脱贫等“八大工程”,形成挂钩帮扶、预警监测、一户一措施等“八大机制”。

图为 技术员为群众现场传授修枝剪枝技术。冯步婷 摄

  前期,有了初步探索;当下,聚焦如何“衔接”。如今,得出新结论:把产业发展作为突破口,激发发展新动能。

  近日,记者前往四十四团采访,探析“衔接”的相关举措。

产业发展——探索传统和新兴产业有效结合

  穿过宽阔的突来买提河大桥,来到四十四团十八连居民区,成片的红色砖房,如众星拱月般围绕着200余亩万寿菊,近有栈道,远有观光亭。牡丹路、桂花路、沙枣花路……万寿菊沿居民区道路开放,新栽的杏树、杨树在风中频频颔首。

图为 十八连群众采摘万寿菊。杨文杰 摄

  来到46岁的赛米·热合曼家中,院内各种蔬菜长势喜人,屋内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应有尽有。

  坐在沙发上,赛米·热合曼跟记者聊起了变化,“连队现在要搞旅游业了,我们的安居房成为了一道风景,我正琢磨如何参与其中呢。”他说。

  赛米·热合曼通过种地养羊,加上连队公益性岗位的工资,一年下来收入四五万元。现在他意识到,光靠传统种植养殖业,较难实现持续增收。

  连队“两委”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兴。”兵团党委党校驻十八连“访惠聚”工作队队长范志说,“传统种植养殖业发展空间有限,倒逼我们在新兴产业上做文章。”

图为 脱贫后的十八连居住区规划齐整,公路四通八达。王华亮 摄

  依靠师团前期投资1000万元、后期追加广东援建资金2000万元,十八连种植百万株万寿菊、月季等,建设垂钓园、采摘园、荷花池、拓展基地,积极申报A级乡村旅游景点。

图为 凭借地理优势,果园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赵丰民 摄

  不仅仅是十八连,全团都在探索如何做好产业衔接文章。

  “利用专项资金,培育67万株菜苗、110万株万寿菊,免费分发给职工群众。”四十四团副团长杨勇说,“今年我们的目标是依靠庭院经济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杨勇盘算着:每家种些万寿菊、菜苗,养两茬鸡,连队集中养殖区可以养牛羊,通过合作社带动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目标有望较好完成。

  此外,四十四团还利用毗邻图木舒克市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体制创新示范区。引进文旅项目30个,投资金额超过10亿元,逐步构建以旅游、生态、文化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力促十八连——十三连——十五连旅游线路开通,大力促进丝路街商贸、戈壁美农电商平台发展壮大。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今年职工群众收益会更好。”杨勇对此底气十足。

观念更新——助力“上楼”人群蹚出致富新路

  如何引导职工群众改变“守着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四十四团原种连党支部书记靳义科有妙招。

  原种连部分职工住在团部永泰小区,有些职工还是门对门的邻居。买合木提·吐逊农闲时会出去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对门的木萨·热合曼3年前就选择去白鹭纤维有限公司上班。一年忙下来,买合木提·吐逊的收入远不及当产业工人的邻居。

图为  十八连群众在家门口开办的妙源蔬菜配送工厂上班。张渝纤 摄 

  “我把两家人叫到一起,谈谈各自的感受。木萨·热合曼每个月交完社保费,到手的有5000元。对比之下,买合木提·吐逊产生了改变的念头。”靳义科说。

  “连队实施住房改造后,不少职工群众都‘上了楼’。把部分职工从田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转变他们几十年来形成的农耕思想,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四十四团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王攀说。

  一名连队“两委”成员直言,在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初,不少人还有“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国家送小康”的想法。而如今,社区(连队)有种全新的风气——多劳才能多得。

  去年,在连队“两委”成员的引导和帮助下,33岁的买热姑·吾斯曼走进图木舒克粤通电子厂生产车间,成为一名产业工人。

  买热姑·吾斯曼一家曾是四十四团三连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她在粤通电子厂一个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

  早在几年前,四十四团就凭借地缘优势,积极与图木舒克市企业、工厂对接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促进职工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数据显示,目前,四十四团建档立卡贫困户“上楼”588户,在二三产业就业人员达845人。在四十四团,已形成一种良性发展局面:观念改变——土地流转——大面积高标准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职工群众流转土地——收入固定的土地流转费——走向二三产业就业——致富路越走越宽。

图为 十八连群众努尔比亚·买合木提开凉皮店走上致富路。冯步婷 摄

  2020年,四十四团二产产值达3.44亿元,同比增长13.5%;三产产值达5.53亿元。经济总量、税收在三师排名第一。

  “一步动,步步通。观念变,生活变。”王攀这样总结。

文化蓄力——为开展各项工作增添新活力

  如今,走进四十四团五连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站,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象吸引。服务站门前是百姓大舞台、儿童游乐场,服务站内部多功能活动室、阅读室、书画绘画区、剪纸区等功能区一应俱全。服务站里里外外都是现代化的设计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每天晚上,我和小伙伴都会来这里学画画。”9岁的麦迪乃木·艾尼说。五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买海提·吾斯曼在一旁介绍:“服务站开办了书法、剪纸、绘画、民族乐器、舞蹈等10个兴趣班,邀请专业老师授课,吸引了200余名职工群众参与。”

  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服务,服务站内外欢声笑语不断。目前,四十四团共建成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站,涵盖文化特色墙、文化活动中心、大讲堂、党建书屋、室外休闲健身区、百姓大舞台等。

图为 十八连的万寿菊花海,风景美如画。张渝纤 摄

  “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融入团场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四十四团副政委张海宁说。

  张海宁所说的活力,在四十四团随处可以感受到。十二连全面推行“文明积分”工作法,以积分兑换奖品的形式带动精神文明建设,全连职工群众积极参与,以获得积分兑换的奖品为荣;十一连文化活动中心为职工群众和致富能手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致富能手一到,人们纷纷涌入,家家户户都想提高收入;二十连“大讲堂”提出制定符合职工群众需求的课程“菜单”,消息一出,职工群众连忙报出各自想听的课程……

  “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方式,让人变得精神起来,这就是文化振兴的力量。”张海宁说,“如何进一步延续兵团文化血脉、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四十四团文化品牌,这是我们当下要解答的一道考题。”

  衔接,还有什么要义?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话。我们只要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干劲不松、精力不减,这条路会越走越宽。”三师副师长、四十四团党委书记、政委姜松说。

  迈向乡村振兴,四十四团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