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兵团三师红旗农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全力抓好盐碱地综合利用改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找准突破口
做特做优水产品
“红旗农场土地盐碱化特别严重,这是劣势,但也是一个‘金矿’,要选好适合盐碱地发展的产业,做别人不能做的产业。”在今年初召开的红旗农场乡村振兴研讨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明军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的方向。
红旗农场有6.3万亩集中连片重度盐碱地,水库存水2.3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00万立方米,柯坪山大峡谷日流量6000立方米,这种天然盐碱水资源优势是南疆其他团镇所不具备的。如何做好“水”文章,是摆在红旗农场党委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农场党委决定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变废为宝,提出“向戈壁要产业、向盐碱要效益”的发展理念,在盐碱地上创新“挖塘降水、抬土造地、渔林并重、农旅结合”的养殖模式,引进了耐盐碱的水产品种,如罗非鱼、石斑鱼等,并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实现养殖的规模、产量双高。此外,农场还完善了虾、蟹水产品产业链。
截至目前,农场已投资4000万元用于盐碱水养殖。在养殖罗非鱼的基础上打造高附加值水产品产业链,成功养殖出石斑鱼、南美白对虾、大闸蟹等高附加值水产品。
种植碱蓬草
贫瘠盐碱地焕新颜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种植团队教授赵振勇结合农场重度盐碱地情况提出:“种植碱蓬草,对盐碱地的改良作用很大。一般盐碱地种植蓬草,一年后可改变土地盐碱含量,更适宜种植棉花等农作物。”
红旗农场可耕地面积2.5万亩,但土地盐碱化严重,是典型的内陆型盐碱地区。为解决这一难题,农场党委四处奔波,积极主动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石河子大学等科研团队和院校联系,最终7家科研团队及高校科研项目落户农场。
目前,课题为“西北内陆干旱区盐碱地消障提质与产能提升南疆示范区”项目已在农场一连实施,300亩示范田在进行土地改良后,将在两年时间内逐步转变为耕地,造福当地职工群众。
在农场落户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石河子大学等6家科研团队也分别在其他连队种植了近百亩的藜麦、高粱、油葵、燕麦等示范地。这批课题研究将历时5年,为农场新开垦1200亩以上耕地,并实现1万亩以上耕地的质量提升。
推广“干播湿出”技术
实现农作物产量质量双提升
农场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业种植户效益“少而低”,部分耕地也随之被撂荒,农业种植规模不成型、产量上不去等问题成为制约农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023年3月,农场开启了盐渍化土壤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1.3万亩大小块地被整合成大条田,越来越多的土地先后得到改良,零散的土地被整合成灌排配套、增产提效的优质粮田。
2023年,“干播湿出”种植技术开始在农场推广。随后,“干播湿出”示范田棉花收益现场会、高标准农田“干播湿出”暨田间管理现场会、高标准农田种植冬小麦标准及播种技术现场会……一场场农业技术现场会让“干播湿出”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特别是一连“干播湿出”示范田、滴灌生物降盐示范田及连队职工代表滴灌示范田的精心打造,让农场职工群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干播湿出”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随着“干播湿出”技术的广泛应用,农场的棉花、小麦等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