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师市文化馆副馆长叶美英:援疆路上“英”你而美

发布时间:2023-02-04 15:19: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张桂萍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图为 叶美英创作编导的音乐类作品《兄弟姐妹》。(资料图片)

  2020年初,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东莞杰出青年古筝演奏家叶美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对口援疆工作。从小生活在南方的叶美英,从此将对文化事业热爱的根扎在南疆大漠,以特有的文化才艺开展文化润疆。
文化润疆树品牌
  “好,注意指法,不要追求声音的大小,要追求美。”每周三是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文化馆“艺起来”市民公益文艺培训班古筝课授课的日子。这一天,作为古筝课的授课老师,叶美英格外忙碌。下班后在单位简单吃点晚饭,稍作休息,叶美英就早早来到古筝室,为课程顺利开展进行调琴、摆放乐谱等。
  来到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开展对口援疆工作,叶美英担任师市文化馆副馆长。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她很快调整工作状态,积极适应新岗位,通过走访调研,得知职工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叶美英积极协调,很快,“艺起来”市民公益文艺培训班开班。说起当时报名的情景,叶美英笑着说:“报名第一天,排起长长的队伍,很多市民都不敢相信能够免费参加文艺培训。”
  “舞台”搭起来了,就要用百倍的热情演好这出“戏”。
  叶美英坚持以市民需求为出发点,以大家满意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师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真正落实文化惠民。市民常小利和绝大部分学员一样,都是零基础。在随后的日子里,叶美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古筝入门最基础的知识讲起,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后,常小利已经掌握古筝的基础指法,可以弹奏简单的曲目。
  “我一直都很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有这样免费学习的机会,我很开心。我担心自己没有基础学不会,叶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导、帮助我,使我进步很快。”回想当初作为第一批学员参加当年师市春晚节目演出,常小利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样的惊喜。
扎根沃土创事业
  来援疆,就是要为当地做实事。这是叶美英援疆时的初心,也是她在援疆路上一直践行的使命。
  前段时间,师市音乐类作品《兄弟姐妹》在全国168个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成为兵团唯一入围的作品,而叶美英正是这一作品的创作编导。
  当地淳朴的民风、向上向善的职工群众不断激发叶美英的创作热情,她结合艺术创作手法,融入当地音乐元素,最终创作出《兄弟姐妹》音乐类作品。该作品从构思创作到参赛,历时两年,演员来自师市各行各业。通过“热瓦甫”“弹拨尔”“冬不拉”等少数民族传统乐器结合古筝弹奏,将少数民族演唱与现代唱法相结合,表现在新疆这片神奇美丽的热土上,各族人民情同兄弟姐妹,在党的阳光沐浴下,共创美丽幸福家园的场景。作品以轻松明快的旋律礼赞伟大祖国,表达新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在新时代不断展现新作为的豪情。
  “我们编排这个作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展示兵团特色及南疆歌舞的艺术特点。这个作品也是广东文化援疆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展示。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新疆和兵团的风土人情、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回想起创作过程,叶美英说。
  作为一名援疆干部,叶美英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对接联系粤兵两地开展文化交流,把师市优秀的文艺团队和节目推介到广东开展巡演,在开展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两地进一步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使命担当有作为
  “我有一个愿望,希望用三年时间培养100名优秀的古筝老师,以点带面,让古筝艺术在这里更加繁荣。”叶美英说。
  如今,即将完成三年援疆工作的叶美英更加忙碌。一方面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加大援疆资金的申请力度,另一方面在广东省援疆指挥部驻师市工作队和师市文旅局的帮助下,将派驻单位的关怀和支持落实到位,多次组织排练师市大型文艺演出,做好后勤保障。
  “每个城市都需要有自己的创作人才和精英演出团队进行交流演出。”叶美英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样既可以丰富师市的演艺舞台,也奠定了未来发展文化志愿者的基础。还可以通过这样的培训,创作一些反映时代精神的好作品。”
  正是对文艺的热爱,对当地居民生活需求的关注,叶美英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为载体、以民族融合为目标,通过多层次文化润疆,加强受援地文化建设,探索并开展各类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当地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
  即将离开工作了近三年的图木舒克市,叶美英有太多的不舍。她说:“文化润疆工程不是一句口号,我们要努力把能够凝聚精气神、促进各族职工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动开展得更深入。吸收广东的先进文化艺术理念,开展‘非遗进校园’‘群星奖’精品交流演出等活动,让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职工群众生活,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援疆是一种经历,叶美英像她的名字一样,用优美的音乐,让援疆路更加充实,为职工群众带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