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让兵团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传承

——听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关工委顾问吴金栋讲述三师故事

发布时间:2020-12-04 11:19: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白建成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图为 城市秋色 胡崇富 摄

  金秋十月,阳光明媚,大地一派丰收景象。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原党委书记、政委,现关工委顾问吴金栋不顾70多岁的高龄,借参加“我看师市改革发展新变化”调研的机会,先后在5个团场为620余名新招录公务员、青年教师、西部计划志愿者和学生代表作“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兵团事业新人”专题讲座,激励青少年立志报效国家,扎根兵团,建设师市。
  吴金栋在三师工作几十年,深深热爱这片热土,即便退休后居住在上海,也时常回来下团场、入农户、走机关、进园区,作了大量笔记,撰写许多有关师市发展变化的文章。在团场走访调研期间,他都会应邀为新到三师工作的青年朋友讲述三师故事。
  老领导的故事起始于1950年1月22日,时任二军政委的王恩茂、军长郭鹏和政治部主任左齐前往草湖实地踏勘,确定在疏勒县的草湖创办军垦农场。2月,张富清(2019年荣获“时代楷模”和“共和国勋章”)等一批老兵所在的二军教导团接到命令后从吐鲁番步行48天到达疏勒县,4月1日,便开赴草湖安营扎寨,拉开了屯垦戍边的序幕,时任二军宣传干事袁国祥(后授予少将军衔)用相机拍下了这一幕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景。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在建设边疆的革命队伍里有老红军、也有老八路,他们是屯垦戍边大业的脊梁。
  郑昌茂、黄宗义、张献奎、漆承德、张益民等一批老红军,他们是第一批在草湖、木华里创业的人。其中,黄宗义1933年5月参加红军,1936年入党,两次参加长征(1946年8月随三五九旅南下北返),经历无数次战斗,负伤12次,屡立战功。到草湖后他在多个工作岗位任职,离休时任四十一团副团长。工作期间,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始终保持红军本色。1993年8月31日在乌鲁木齐自治区休干所逝世。他在临终遗言里说道:“我死后不进乌鲁木齐烈士陵园,把我送回草湖,永远和战友们在一起。”最后,他成为终身草湖人。
  在三师工作的一大批老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扬革命传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建设家园,成为三师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柴恩元,三师原师长,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三五九旅老战士,在南泥湾荣获学习模范和劳动模范,1947年、1948年二次被评为三五九旅甲级战斗英雄。在三师担任师长的十年期间,艰苦朴素,以身作则,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他与党委一班人带领三师干部职工向沙漠宣战,兴修水利、艰苦创业,建设(扩建)12个团场,形成建设耕地30多万亩,基本解决了三师吃粮问题,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临终前,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三师,提出要带着老伴和子女到创业初期的草湖和“五七新村”去看一看。
  肖凤瑞,1938年7月参加八路军,是开发石河子莫索湾垦区的领导者。1982年2月,时任兵团副参谋长,62岁的他到三师任党委书记、师长,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常年深入团场、生产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推动改革发展。1983年深化农牧团场改革,三师经济扭亏为盈,成为兵团第一个经济翻番师,为改变三师面貌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老领导讲的故事中,还有沙海老兵杜秀全、梁焕清,他俩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吕梁结识的革命战友,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俩一个担任连长,一个担任指导员,带队随大军一路征战,凯歌进新疆。1949年12月5日,他俩又带队随5师15团,一路从阿克苏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挫败了和田暴乱分子的企图。1959年建设草湖,一起主政前进总场。1963年成立四管处,杜秀全任党委书记、处长,梁焕清任党委副书记、政委。1966年1月7日成立农三师,他俩又一同进入党委班子。
  一大批老兵留在新疆维稳戍边,为祖国的边疆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1965年10月,在自治区成立十周年之际,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元帅还专程来到托云牧场看望老兵。王恩茂中将作为二军的老首长,在担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自治区党委书记期间,先后3次来到团结农场和前进三场,视察工作。1982年4月21日,王恩茂任国家政协副主席时,先后到原四十三团、四十二团视察工作,看望老兵,在对原四十三团工作评价时说道;“叶河边上有两朵花,一朵是棉花,一朵是民族团结之花”。1990年9月为原四十三团题词“叶河边上的希望之花”。三代兵团人在三师维稳戍边的伟大历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革命传统,弘扬兵团精神、老兵精神,不断谱写屯垦戍边事业的新篇章。
  老领导的故事贯穿于三师发展变迁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从二军在草湖的军垦第一犁,到在疏勒县、岳普湖县、麦盖提县、墨玉县建设4个军垦农场,在策勒县、叶城县、乌恰县建设三个牧场;从原农一师的第四管理处,到兵团机关和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农二师4个师,工一师、工二师和内地万名支边青年和转业军人支援1966年新建的农三师建设,成立9个前进农场;从农三师建设之初轰轰烈烈的叶河大会战到农三师地窝子指挥部,再到1967年在巴楚县毛拉乡的一片沙包群中新建师部的红柳大礼堂;从自治区1969年决定将农垦厅巴楚总场、小海子水库及管理处,1982年决定将农垦厅的伽师总场等几个地方农场划归农三师,到农三师工程一支队、二支队和前进四场、前进七场干部职工推着独轮车、赶着大车自麦盖提县所在地徒步200多公里到达图木休克垦区;从1982年兵团恢复进行二次创业,到2002年12月1日召开图木舒克市一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
  老领导讲的故事生动感人,青少年朋友听的聚精会神,还认真做了笔记。讲座结束后,不少青少年表示,一定要继承和弘扬老一辈兵团人热爱祖国、艰苦创业的博大胸襟和奋斗精神,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提高本领,脚踏实地为建设美好的家乡和繁荣强大的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有人问起老领导,为什么对关心下一代工作如此尽心,他平淡地说:“作为三师人,热爱三师、宣传三师是我的本分。青少年是师市的未来,能为他们的成长进步做点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三师具有光荣的发展历史,今天能够取得这样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值得珍惜,背后凝结着三代三师人的汗水与心血。讲好三师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每一位三师人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