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首页>手机版>新闻中心>时事要闻

从荒漠到绿洲的人间奇迹

发布时间:2023-12-16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黑夜只听风声,白日只见云朵,这里是几乎没有动物的‘死亡之国’,
  大雁不敢停留,小鸟不能掠过……”
  这是1963年著名诗人郭小川在喀什麦盖提县英尔曼四管处前进三场(现四十六团永兴镇)采风时创作的诗歌《在大沙漠中间》中对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自然环境的描写。
  一晃60年过去了,曾经寸草不生的荒漠戈壁“大雁不敢停留,小鸟不能掠过”,生命绝迹的“死亡之海”,被兵团人征服,开拓出一片片生命绿洲。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崛起一座新兴城市——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这里集山水林田湖草沙于一身,大美湿地永安湖与星罗棋布的戈壁林田在图木舒克大地上交相辉映。如果说,叶尔羌河铸就了这里的生态基底,那么,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人则为幸福生活铺就最美底色。
防沙治沙,向绿而行
  防风、固沙、阻沙,千百年来,胡杨无声守候着这片大漠。如今,守护好这道绿色屏障,为胡杨“解渴”,助它繁茂复壮,成为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一代又一代护林员内心执着的信念。
  “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是我看着长大的,感情很深。”看着眼前这片胡杨林,四十八团河东镇护林员吐逊·买买提的目光中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今年是他和胡杨林相伴的第32个年头。
  行走在吐逊·买买提负责的5000亩林地,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每一位“家人”,轻轻用手抚摸着树干,他早已和这片胡杨林结下深厚的羁绊。
  “这些是用胡杨嫁接的新疆杨,生长十分迅速,能长至二三十米高,防风固沙效果显著。”记者发现有些胡杨和其他“小伙伴”长得略有些不同,它们以胡杨为根,但树干却笔直光滑,和普通胡杨树相比,显得格外高挑。
  吐逊·买买提告诉记者,眼下四十八团河东镇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在胡杨林里经常能遇到狐狸、沙兔、黄羊等动物。在每年汛期,公益林保护站都会引洪灌溉,让一些因为干旱而濒临死亡的胡杨重新长出新枝,也催生出一棵棵小胡杨树。今年8月,3000万立方米生态水从图木舒克市永安坝北库“出发”,经过五十一团唐驿镇、五十三团金胡杨镇后抵达110余公里外的哈拉坤胡杨林区,喀什噶尔河流域重点胡杨林区近百万亩生态胡杨林得到及时有效的灌溉。
  在五十四团兴安镇,文体广电服务中心负责人石春环回忆起团镇向沙漠要土地、向沙漠要产业、向沙漠要效益的那一场场“战斗”,陷入深思。 
  2017年3月,石春环参与团镇6000亩苹果的栽植工作,每一株苹果苗都是从4600公里外的山东烟台运输过来。不论白天黑夜,大家都会在路口等着卸苗、清点数量,再根据移植工作进行分类、泡根、修根,等几万株树苗卸完,天也蒙蒙亮了。
  “每次吃饭遇到沙尘暴,我们就用军大衣将自己裹成一个小粽子。”2017年4月,石春环的母亲到五十四团兴安镇探望她。看到女儿手上落了沙子的午饭和几天没有梳洗的头发,母亲忍不住落泪,劝她回家另找一份工作。石春环释然地摇了摇头,选择和战友们继续奋战在这片沙漠腹地。
  3个月后的一天,石春环看到栽种的苹果苗长出小嫩芽,她迫不及待地打电话和家人朋友分享,一遍又一遍地说:“我们在沙漠里种的苹果树发芽了!”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委屈和辛苦都值了。她选择留下来,留在这片她挥洒过汗水的沙漠,目睹苹果树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并亲口尝到了树上结出的甘甜果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绿色,就阻挡了沙漠的侵袭,就有了播种和收获的希望。
  2017年,五十四团兴安镇通过引进耐沙性极强的油莎豆,不但生产效益高,还对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全国油莎豆单体面积最大的种植示范基地。
  自2017年试种到2019年大面积种植,这里的油莎豆种植从最初的3000亩到现在的1.61万亩,累计让4.6万亩沙漠变成良田,实现人进沙退,向沙漠腹地推进7公里。眼下,五十四团兴安镇绿化覆盖率从8%提升到50%,七级以上大风天数从过去的每年100天以上减少到现在的35天。
  为保护家园和良田免受风沙侵害,多年来,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规模化营造人工防护林,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彻底解决风沙对沙土地的侵蚀问题,让“绿色奇迹”成为持久的风景。
图为 五十四团兴安镇的油莎豆为沙漠披上绿衣。 刘百庆 摄

产业崛起,荒漠生“金”
  在这片茫茫沙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沙也能吃沙。如今,兵团人在做好防风固沙“愚公”的同时,在治沙用沙上持续发力,向沙漠要产业,让沙漠遍地生“金”。
  今年,在这片被称作“离海最远的地方”,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戈壁滩里“长”出了淡水小龙虾。
  在四十九团海安镇十三连的小龙虾养殖基地,润丰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田立喜正熟练地将地笼缓缓提起拉到岸上,再轻轻抖几下,十余只小龙虾便滚落筐中,兴许是打扰了它们冬眠,“虾兵”朝记者挥舞着大钳子。
  “这批虾苗长势非常好,存活率高达95%,明年预计亩产达到150公斤,带来300万元的收入。”田立喜告诉记者。曾经无人问津的220亩盐碱地,如今摇身变成百亩小龙虾养殖基地,成为连队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近年来,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坚决履行生态卫士职责,谋划实施一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巩固拓展荒漠化综合防治成果,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戈壁沙漠也是金山银山的实现形式,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体推进防沙治沙用沙,大力发展戈壁设施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在做稳棉花、红枣优势产业的同时,让盐碱地“长”出了罗非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等多个品种的“海货”,这片远离江浙沪的土地也有了独一份的“包邮产品”。
  春种夏管秋收冬闲,这是过去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时值数九寒冬,室外寒风凛冽,而在五十三团金胡杨镇十九连的48座戈壁设施大棚内却是温暖如春,西葫芦、辣椒、茄子、无花果等蔬菜瓜果长势喜人。
  “我们棚内种植的西葫芦,不仅产量高、口感好,还能比陆地种植提前上市。”走进设施大棚内,有着18年农业生产经验的技术员曹志华介绍着眼前这片西葫芦,翠绿的藤蔓掩映着鲜嫩的瓜果,朵朵黄花掩映其间,煞是一番别致的冬日景象。
  五十三团金胡杨镇党委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设施农业企业,项目总投资1.2亿元,拟建设145个设施温棚,打造集“优质蔬菜种植、农业科技示范、职工就业增收、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戈壁生态设施农业产业园。
  有了智能温控、滴灌设备、自动卷帘设备等新技术的加持,让许多蔬菜瓜果在冬日也能正常生长,有效带动职工增收。
  昔日戈壁荒漠,今日果蔬飘香。丰富的光热条件,广袤的戈壁沙漠,为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发展设施农业带来天时地利的优势,曾经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正变身“菜篮子”“果盘子”。
  四十五团前海镇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耕地面积19.3万亩,以种植棉花为主,过去经常遭受风沙侵袭。为了保护林田,团镇以“造绿”为己任,从2018年起,通过防沙治沙、生态林修复、森林抚育、异地造林等项目,在条田、公路等沿线累计造林5000余亩,种植梭梭、胡杨、白蜡、沙枣、榆树等适宜树种100万余株,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走进四十五团前海镇二十连的火龙果采摘园,一株株类似仙人掌的植物攀缘在木柱上,原本属于南方的火龙果在当地培育成功。从2018年到2021年,火龙果每年产6茬,总产量60吨,年产值60万元。
  海鲜“移居”沙漠腹地,戈壁飘出果蔬清香。在靠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丰富的光热资源更是沙漠里正待开发的绿色宝藏。
图为 胡杨披“金装”,候鸟舞翩跹。 高守东 摄
图为 戈壁荒滩上建起设施大棚。 秦飞 摄
图为 四十九团海安镇十三连“长”出了淡水小龙虾。黄斌 摄

生态共建,文明共享
  水波浩渺、清澈明净、沙滩绵延,水鸟、野鸭、白鹤徜徉游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时不时飞来成群的鸟类,各种鸟鸣声此起彼伏,久久回荡在永安湖上空。
  “我们每天巡护3次,一年365天,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2017年,祁宝年开始在湿地保护区从事巡护工作,足迹遍布每一寸土地,是永安湖湿地最早的巡护员之一。
  2017年,这里曾因垂钓、放牧、牛羊啃食等人为破坏,导致植被破坏,草场黯然失色。站在这片绿地上,祁宝年的内心感慨万分,他手机里还保存着当年湿地土壤贫瘠、草木稀疏的照片,今天的永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早已焕然一新,绿意盎然、流水潺潺,水鸟翩跹而至,宛若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人手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作环境恶劣……祁宝年回忆道:“我们最初只有4名湿地巡护员,却要巡护66万亩的湿地,工作开展起来非常困难。”
  在师市党委的高度重视下,湿地通过设立多种保护措施,有效禁止了砍伐、放牧、捕捞、开垦等现象。从原先的4名巡护员发展到今天的28名,这片自然保护区的“湿地卫士”队伍逐渐壮大。这群身穿蓝色工作服,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巡护员,成为永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动物们最亲近的家人。
  “近年来,师市争取各类资金共计约1.08亿元,大力实施湿地保护和修复,建设湿地管护用房、瞭望塔、围栏、巡护道路等设施,并购置无人机、望远镜,扩大巡护、搜寻范围,实现空地协调联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和草原科科长王均亮说。
  2022年,永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迎来迁徙候鸟10万余只,像天鹅、野鸭、灰鹤、白鹭、黑嘴鸥等鸟类早已将这里当作“第二故乡”。白天鹅的数量更是从2018年冬季的200余只增加到2022年的1200多只,成为世界候鸟迁徙线上的重要驿站。
  近年来,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正在依托永安湖构建一个规模宏大的生态旅游区,蓝图内涵盖永安湖、蝴蝶沙漠、达坂山、湿地等自然资源,也是新疆唯一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种景观融于一体的旅游区。
  今年12月1日,新疆第四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图昆公路全线贯通正式投入使用,这条绵延276公里的沙漠公路自建设之初便坚持生态环保理念,公路不断延伸,环保工作也一路同行。
  “我们为了减少对沿线胡杨林的砍伐和干扰,多次修改设计方案,最终架起近3公里的跨胡杨林大桥,仅此一项便增加投资1.3亿元。”师市重点公路工程项目代建指挥部指挥长梁文彬告诉记者。
  在保护胡杨林的同时,这条绿色公路还专门设置污水排放管涵,第一时间处理施工利用完的泥浆,还对土壤的酸碱度进行处理,防止土壤板结碱化,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树”的守护还不止于胡杨。自今年10月20日秋季义务植树活动开展以来,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广大职工群众累计栽植胡杨、沙枣、西梅等树种12.5万余株,完成造林绿化面积9982.6亩,其中新造林274亩,退化人工防护林修复7055.7亩,补植补造2652.9亩。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持续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着力在“宜”字上做文章、下功夫,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今年1至10月,图木舒克市空气质量优良率54.6%,同比上升4.6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37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1.9%,实现“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
  “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从“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的变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近60年来,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将绿洲整体向沙漠腹地推进30多公里,演绎着人间奇迹,“绿色长城”正向沙漠中心延伸。
图为 第四条南疆沙漠公路图昆公路沿途风景如画。孟九汀 摄
图为 护林员吐逊·买买提正在胡杨林里巡护。 黄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