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夜
发布时间:2023-04-15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
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
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等到那千里雪消融
等到那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来………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来………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张加毅,著名导演和词作家。1925年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
曾任中国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导演,20世纪50年代应王震之邀,张加毅拍出一部名为《移山填海》的大型纪录片。该片公映后,反响巨大,并于1957年7月被国家文化部选送参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国际电影节。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筹备拍摄一部大型彩色献礼片。元旦之际,导演张加毅率领摄制组前往人民大会堂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王震将军的亲切接见,并指示他拍的献礼片要着力讴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官兵屯垦戍边艰苦创业,与各族儿女携手共建边疆的壮举。
随后,张加毅两次进疆,调查研究、体验生活。最终选定伊犁河谷四师六十四团“可克达拉草原”作为外景地,这里当时是一个聚集了13个民族的军垦农场。每到春夏之交,旷野上繁花四放、碧草如茵,哈萨克牧民便给她取了一个令人心醉的美名——可克达拉(译成汉语就是“绿色的原野”)。在听说了这层含义后,张加毅欣喜之状溢于言表,于是当即兴奋地对同伴说:“真是太巧了,这苦思不得的片名原来竟是这么容易,就叫《绿色的原野》吧!”
1959年春天,《绿色的原野》正式开机拍摄。在与官兵们相处的日子里,张加毅深知他们的心声,他觉得只有把这种心声唱出来,才能够真正激励大家的斗志,也才符合美好的人性。一天傍晚他和田歌出去散步,听到寂寥幽深的可克达拉草原上的篝火旁,传来维吾尔族战士歌唱劳动和爱情的悠扬歌声。张加毅就地激情写出歌词,田歌根据当地民歌素材编了曲,于是一曲温柔恬静而又激荡澎湃的《草原之夜》诞生了。这首歌后用于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片中插曲。
情感细腻的《草原之夜》像一泓清泉,回荡在西部边陲月白风清的夜晚;更像一股奔放的暖流,拨动着每一个咏唱者的心房。它激励无数军垦战士去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1990年6月,歌曲《草原之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著名“东方小夜曲”。
世界名曲《草原之夜》之所以诞生于可克达拉,既是情与景的巧合,更是时代的必然。可克达拉所在的第四师,是一支以转业军人为骨干,由支边青年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劲旅。他们扎根在伊犁河谷最艰苦的地方,为开发建设“塞外江南”立下卓越功勋,赢得了边疆各族人民的交口称赞。
2003年,可克达拉草原之夜风情园建立。这里是目前新疆唯一的一座人造景观园,位于新疆伊犁霍城县境内可克达拉农场旧址。园内相继建起《草原之夜》纪念馆、阿力麻里——成吉思汗西征展览馆、气势宏伟的蒙古大汗金帐、草原石人、岩画群和展示民族歌舞的休闲广场。
风情园的创办,得到了《草原之夜》词、曲作家张加毅、田歌的一致赞赏和大力支持,田歌曾亲临指导,为其出谋划策;张加毅则向《草原之夜》纪念馆赠送了他当年指导拍摄的《绿色的草原》所留下的资料、大量珍贵照片和他本人的《回忆录》。2004年9月,张加毅因病辞世,夫人薛蕴华及子女遵其生前遗愿,于次年6月将骨灰护送来伊,自治区和伊犁州党政机关、第四师及各族群众在被他生前视作第二故乡的可克达拉,为他隆重地举行骨灰安葬仪式。
(编辑整理)